“要积极探索利益共享机制,有序承接产业梯度转移。”
今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时指出:“要积极探索利益共享机制,有序承接产业梯度转移。”总书记的谆谆嘱托,道出了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方法论,为完善产业有序转移协作机制、推动转出地和承接地利益共享指明了方向,也为促进农业产业增值、企业增效、农民增收提供了根本遵循。
产业梯度转移关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促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举措,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2020年,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总书记强调,要深化区域合作,推进东部产业向西部梯度转移。2024年,在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座谈会时,总书记再次强调,要有序承接产业梯度转移,优化产业布局。从“梯度转移”到“有序承接”再到“利益共享”,总书记的关切一以贯之,要求不断深化。在全球产业链重构、国内拓展高质量发展空间背景下,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战略指引下,一方面,中西部等地区作为国内大循环的战略腹地,迎来了承接产业转移、延链补链强链的新机遇;另一方面,积极探索利益共享机制,使产业转移各方都有足够的利益保障,从而激发利益主体积极参与,发挥各自比较优势,形成产业共建合力,成为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要素之一。这其中,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升级拥有广阔前景,而走好联农带农路则尤为重要。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资源禀赋、经济基础不同,产业发展存在天然的梯度差。梯度之间,恰恰蕴含地区之间错位发展的空间,潜藏产业之间优势互补的动力。促进东中西部地区握手合作,既能为东部产业发展腾出空间,也能让中西部地区承接源头活水,激活发展潜力。近年来,上千家东中部地区的棉纺织上下游企业向新疆转移,“东纺疆移”浪潮托举“中国棉仓”向产业链、价值链高端迈进,中国棉产业集群效应日益凸显。放眼全国,依托东部科技、人才、市场等优势,通过探索东中西部“企业+资源”“研发+生产”“市场+产品”“总部+基地”等协作模式,建立产业联盟、深化联动发展,能有力促进西部地区农业特色产业向新向高而行,赋能产业全链条发展壮大。
推动产业转移,关键在于构建利益共享、协作共赢的长效机制。首先,地方政府应做好服务保障工作,积极出台制度文件,指导确定协作机制。比如在农业产业园区合作共建中,鼓励转出地与承接地以资金、技术入股新建园区,探索股份分红形式,保证共享收益。其次,要引导涉农企业进行技术升级、产业链重构、品牌增值。从种植端来看,可以利用产业转移,带动技术迁移。山东寿光借助产业转移契机,将温室大棚技术成功西移,吐鲁番盆地上一座座“反季节蔬菜基地”拔地而起,技术溢出效应显而易见。在加工、销售、流通环节,可以利用技术赋能,培育企业从初加工走向精深加工,从线下销售转向线上扩容,借助电商销售渠道提升农业品牌价值,增强产业链的整体价值和竞争力。
必须强调的是,要高度重视健全联农带农机制,让产业与农民利益深度绑定,将产业链增值效益更多留在农村、留给农民,这既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必然要求,也是产业转移可持续发展的坚实根基。要算好经营账,通过“合作社+公司+农户”形式,让农民负责种植管理的同时分得收益、拿到“大头”;要算好工资账,产业布局优化后,可以面向农民提供就业岗位,让他们不只从事生产,还可以投入加工和市场,有更多机会在家门口增收致富;还要算好长远账,注重对农户的长期赋能,为农户提供社保福利、技术技能培训,让产业转移不止“输血”,更能“造血”“活血”。
合作之手握得紧,共赢道路走得稳。产业转移的过程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转型之路,也是互利共赢的双向奔赴。让资源要素跨山越海,让源头活水自由流淌,定能绘出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产业增值企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美好图景。
作者:农民日报·中国农网评论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