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市政府各部门信息公开>市农业农村局>重点领域>三农科技>专家讲坛
在线检阅:
搜索
专家解读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适应新常态 加快农业现代化
访问量: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23日在京闭幕。当前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农业农村发展进入新阶段,会议对推进农业现代化做出了重大部署。此次会议有何亮点?本报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学者。
农业资源环境制约突出,受成本“地板”和价格“天花板”双重挤压
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农业发展的内外部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新时期农业发展面临哪些挑战?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徐小青认为,随着农业现代化加快推进,各种结构性矛盾也在累积。农业资源偏紧和生态环境恶化的制约日益突出,农业面源污染、耕地质量下降、地下水超采等问题凸显。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农业兼业化、农民老龄化、农村空心化问题突出,“谁来种地”“如何种地”亟待破解。
“当前要关注成本‘地板’和价格‘天花板’给农业带来的双重挤压。”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分析,近年来国内农业生产成本持续上涨,国际市场大宗农产品价格下降,已不同程度低于我国国内同类产品价格。这相当于“天花板”往下压,“地板”往上升,中间的空间越来越小。
李国祥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依靠改革创新推进农业现代化,这为新时期农业适应新常态、应对新挑战明确了思路。”
守住粮食安全底线,四个导向调整农业结构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如何进行转方式、调结构?
徐小青表示,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这是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底线。集中力量把最基本、最重要的谷物、口粮保住,在此基础上,统筹兼顾棉油糖、“菜篮子”等重要农产品生产。
李国祥说,经济步入新常态,服务业比重上升,农业也需要抓住这一机遇转型升级,进一步开发农业的多功能性,不再局限于“一产”,同时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互动。
专家表示,尽管我国是农业大国,但农业区域比较优势还没有充分发挥,农业产业链条不完整、不衔接仍是软肋,生产、加工、流通、消费脱节,市场竞争力不强。因此,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四个导向:由“生产导向”向“消费导向”转变,由单纯在耕地上想办法到面向整个国土资源做文章,构建优势区域布局和专业生产格局,加快推进农牧结合。
李国祥认为,我国已进入食品消费结构加快转型升级阶段,要更加注重农产品质量安全,把农业标准化落到实处。进一步优化农业区域布局,着力打造大宗农产品优势产业带。进一步优化种养业结构,引导农民以市场为导向,发展适销对路的优质特色农产品,形成粮饲兼顾、农牧结合的新型农业结构。
土地流转要尊重农民意愿,不片面追求速度和规模
会议强调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徐小青对此表示,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土地经营规模太小,对青壮年劳动力没有吸引力,农业后继乏人需要高度关注。据统计,2013年全国农民工数量近2.7亿人,约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45%。要解决“谁来种地”难题,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
规模经营多少算“适度”?李国祥认为,这需要根据区域特征、土地条件、作物品种、生产力水平等多种因素而确定,不能搞“一刀切”,要因地制宜,农业的生产特点和资源条件决定了经营规模并不是越大越好。
徐小青表示,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必须充分尊重农民意愿。要按照中央要求,引导、鼓励、支持农村土地经营权规范流转。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必须因地制宜、循序推进,与城镇化进程相适应,与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提高相适应。此外,推进适度规模经营要坚持以粮食和农业为主,避免“非粮化”,坚决禁止耕地“非农化”。
专家表示,在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同时,不能忽视普通农户的作用,这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农情决定的。我国有2亿多农户,小规模经营农户仍将长期大量存在。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在农业的不同领域、不同环节各有优势,要多元化、融合式地发展。要大力发展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
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让透支的资源环境休养生息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要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农业,这对今后农业发展有何意义?
“过去农业发展方式粗放,尽管粮食生产取得了‘十一连增’的成就,但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徐小青说。
据介绍,我国每公顷土地使用的化肥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倍以上,造成土壤和水体污染不断加剧;每年农药用量约为180万吨,利用率却不到30%;每年使用的塑料薄膜约为240万吨,但能回收的不到140万吨。农业生态环境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
徐小青认为,现代农业必须是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要坚持“保护”和“治理”并重。要让那些透支的农业资源、环境得到休养生息。一方面要加大耕地、水、草原、水域滩涂等的保护力度,另一方面要强化农业环境突出问题治理。“中央今年已经启动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修复、流域面源污染治理等试点工作,相信随着投入的逐步增加、认识的逐步深化,我国农业将逐步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关信息:
农民日报社论: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
这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是在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农业农村发展迈向新阶段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强调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夯实农业稳定发展基础,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这是中央立足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和三农发展新形势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也是现实与历史交托给我们的神圣使命和重大任务。对于我们不断开创三农发展新局面,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从农业农村外部来看,是国家现代化、四化同步和稳定经济增长的客观需要。一方面,在整体现代化中,农业现代化是一个“慢变量”和“关键变量”。这一“变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现代化的进程,影响着四化同步的水平。环顾世界,发达国家大多是农业现代化水平高的国家,而那些农业落后、农民贫困的国家,没有一个能真正算是现代化的。中国的现代化也不能例外,我们不可能在农业衰败农村凋敝的情况下建成现代化国家。另一方面,国家整体经济增长能不能稳住,农业的作用更是至关重要。三农向好,全局主动。当前,我国农业农村发展成绩巨大,可圈可点,粮食产量实现“十一连增”,农民增收实现“十一连快”,农村社会和谐稳定,为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稳中有进,发挥了“压舱石”和“定海针”的作用。但如果农业稳不住、农产品供给出了问题,特别在当前情况下,就很有可能出现增速走低、物价走高的不利局面。国际上这方面的教训十分深刻,我们决不能蹈此覆辙。
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从农业农村内部来看,是农业爬坡升级和问题倒逼产生的内在要求。一方面,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稳步提高,科技贡献率突破50%,主要农作物良种基本实现全覆盖,农作物耕种收机械化率达到六成,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占比超一半。这充分说明,农业现代化建设已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正在加速前行。但越是这样的时候,我们越不能有松懈和歇口气的想法,越是要有鼓足干劲、乘势而上的精神,就像挑担到了半山腰,正是要劲的时候,努一努就上去了,松一松就停下来了,停一停还可能滑下去了。这时候,拼的就是耐力,比的就是意志,否则,就只能望峰兴叹、半途而废。另一方面,国内主要农产品价格已经超过了进口价格,继续提价遇到了“天花板”,很多补贴政策,在世贸组织规则下也遇到了“天花板”,与此同时,农业生产成本的“地板”还在不断攀升,多重挤压之下,农业的比较效益不断下降。而且更严重的,农业还背负着生态环境束缚和资源条件制约两道“紧箍咒”。这些问题,倒逼着我们,不面对不行,不应对不行,不解决更不行,我国农业发展已经到了不转变发展方式就难以为继的阶段了,已经到了只有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才有农业未来的时候了。
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要有新的思路、新的视野、新的办法。要千方百计稳定粮食生产,在粮食问题上不能有半点闪失,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首先要算好安全账,在此前提下,也要算好经济账。要坚持稳粮与增收协调共进,推进农业战略性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互动,提高农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使农民的粮袋子和钱袋子都丰盈充实。要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鼓励、引导和规范土地流转,坚持因地制宜,允许进行多种形式的探索试验。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不能单纯理解成土地经营规模的扩张,更不能简单等同土地兼并。要坚持以粮和农业为主,避免“非粮化”,坚决禁止“非农化”。要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坚决把资源环境恶化的势头压下来,新账不再欠,老账逐步还。一定要把过量使用的农业投入品减下来,把超过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生产退出来,把农业废弃物转成资源和财富,把地力下降的土壤改良好,把受损的生态环境逐步修复治理好,把农业发展的根基和命脉保护好。要加大农业政策和资金投入力度,坚持重中之重不动摇,不管财力多紧张,都要确保农业投入只增不减,进一步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和调控机制,健全金融支农制度。要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要发挥好新型城镇化对农业现代化的辐射带动作用。
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既涉及生产力发展,也涉及生产关系变革,是一项宏大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要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把握方向,突出重点,积极探索,逐步推进;要坚持辩证思维、系统方法,不能搞非此即彼,不能搞只顾一头,坚决防止“刮风”;要坚持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积极稳妥,审慎而行,看准了就大胆干,看不准就再看看。不怕慢,就怕站,最怕折腾,决不能犯颠覆性错误。
2015年是“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和编制“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之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时期的关键之年,做好农业农村工作,意义重大。我们一定要按照“稳粮增收、提质增效、创新驱动”的总要求,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努力交出一份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亮丽成绩单。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