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市科发〔2024〕23号
各县(市、区)科技局、科创中心,赣州经开区经发局、赣州高新区科创局、赣州蓉江新区社管局,有关单位:
为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三大战略、八大行动”决策部署,奋力推进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根据《关于深化市级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实施意见》《赣州市科技计划项目管理办法(试行)》等有关文件精神,市科技局在充分征集企业技术需求的基础上,编制了2024年度赣州市科技计划项目申报指南,请认真组织实施项目申报工作。
一、申报基本条件
(一)申报单位基本要求
1.项目申报单位应为在我市注册一年以上(2023年6月1日前完成工商注册)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可单独或联合申报。市内外高校、医院、科研院所等可作为企业合作单位参与申报项目。
2.项目申报单位应具有与项目实施相匹配的基础条件,有研发经费投入,具有完成项目所必备的人才条件和技术装备,有健全的科研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
3.没有研发投入的企业,不得申报市级科技计划项目。企业申报科技计划项目,原则上要求其上年度研发经费支出应达到所申请财政资金的4倍以上。研发投入证明(辅助账、财务报表、审计报表、统计报表等形式均可)须作为附件材料上传。
4.经市科技局认定的“科创飞地”可作为项目申报单位和合作单位。
5.行政机关不得作为项目申报单位和合作单位。
(二)申报人员基本条件
1.项目负责人应具有领导和组织开展创新性研究的能力,保证有足够时间投入研究工作,原则上应为申报单位在职人员,且为实际主持该项目研究的人员。申报人受聘多个依托单位的,只能通过一个依托单位申报,由依托单位出具正式聘用合同,聘用时间须覆盖项目实施周期。
2.项目负责人原则上年龄不超过58周岁〔1966年1月1日(含)以后出生〕。
3.参与人与申报主体不是同一单位的,参与人所在单位视为合作研究单位,合作研究单位不超过2个。
4.受聘于内地单位的外籍科学家及港、澳、台地区科学家可作为项目(课题)负责人,全职受聘人员须由内地聘用单位提供全职聘用的有效材料,非全职受聘人员须由双方单位同时提供聘用的有效材料,并作为项目申报材料一并提交。
5.经市科技局认定的“科创飞地”引进的全职人员可参与项目申报。
6.国家机关及其在职的工作人员(含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管理的单位)不得参与项目申报。
(三)申报限项要求
1.章贡区、赣州经开区推荐限项35个,其他一类县推荐限项30个,二类县推荐限项25个,三类县推荐限项20个,由各县(市、区)科技主管部门负责统一推荐。
2.同一企业同期申报和承担的项目(课题)总数原则上不得超过3项(基地和人才计划项目不受上述限制),当年执行期满的项目(课题)不计入统计范围。建有省级及以上新型研发机构、技术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的不受限项限制,建有市级新型研发机构、技术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的可以适当放宽限制。
3.同一企业相同或相近的研究内容,不得多头申报和重复申报市级科技计划项目;同一个项目也不得通过多个推荐单位申报,一经查实将取消所有项目评审立项资格,并纳入科研诚信黑名单。
4.本年度纳入研发统计范围却未如实填报企业研发投入数据的规模以上企业申报的项目不予受理。
5.科研人员同期申请和承担的项目(课题)数原则上不得超过2项,当年执行期满的项目(课题)不计入统计范围。
6.科研人员每年只能牵头申报1个市级科技计划项目(申报基地和人才计划项目时不受上述限制)。
7.在研项目逾期(含申请延期到期)未验收的,主要参与人(前3名)不得新申报项目。
8.申报了市级科技计划项目但未获立项支持的,各县(市、区)科技主管部门可在本级科技计划专项中予以优先支持。
9.鼓励青年科技人才跨学科、跨领域组建团队承担颠覆性技术创新任务,不纳入申请和承担科技计划项目的限项统计范围。
(四)其他要求
1.项目受理后,原则上不得更改申报单位和项目负责人;项目立项后,申报材料中承诺的考核指标,将作为项目合同书明确的考核内容,原则上不予调整,项目承担单位须在规定时间内签订项目合同书。
2.申报单位及申报人诚信状况良好,具有良好的科研道德和社会诚信,无在惩戒执行期内的科研严重失信行为记录和相关社会领域联合惩戒“黑名单”记录,并在业务系统提供征信证明。申报单位及申报人在申报时须签署诚信承诺书,对材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等作出信用承诺。
3.多个单位联合申报的,各方须签订联合申报合作协议,明确约定项目申报单位、参与单位承担的研究任务、考核指标、专项经费比例和知识产权归属等,并作为申请书的附件提交。
4.鼓励项目申报单位设立科研助理岗位,吸纳高校毕业生参加科研工作,按规定从项目“劳务费”科目据实列支劳务性报酬和社会保险补助等。
5.重点研发计划重点项目实行首席科学家负责制。每个项目申报负责人即为首席科学家,对攻关任务的技术路线、人员选配、经费使用等方面全权主导。
6.申报材料和相关证明材料不得包含法律禁止公开的秘密内容或申报人要求保密的内容,如涉密需脱密后提交。
7.凡涉及实验动物或动物实验的项目申报,应提供《实验动物使用许可证》,申报拟开展科研内容应与许可证的许可范围一致。
8.凡申报涉及人体研究,应按照规定通过伦理审查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涉及人类遗传资源采集、保藏、利用、对外提供等,应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条例》相关规定执行;如需将我国人类遗传资源运送、邮寄、携带等出境,必须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人类遗传资源管理条例》等相关规定要求报批。
9.鼓励高校、科研机构围绕学术学科建设申报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赣州市级计划项目不再接受高校、科研机构单独申报,但可作为合作单位,与企业联合申报。
10.承担市级计划“科技+医疗”项目的单位人员不得申报其他类别项目。
(五)优先支持对象
优先支持对象可享受加分政策,由主管业务科室根据项目申报单位提交的相关附件佐证材料在《项目享受加分政策评分表》(见附件2)进行赋分,交计划科统一汇总后计入评审得分总分。对象包括:
1.建立了市级以上研发机构的单位;
2.进入“百户育苗”名单企业、种子企业;
3.前一年度研发费用总量或增幅前100名企业;
4.有省市科技特派员对接服务的单位;
5.2023年亩产效益领跑企业;
6.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
7.项目负责人为2023年度“双向双聘”专家。
二、项目申报受理
(一)申报受理方式
项目申报采取网上申报的方式进行,由项目申报人、项目申报单位和推荐(主管)单位登录赣州市科技计划项目信息管理系统进行申报和推荐,各主管业务科室分别负责受理项目。(网址:http://117.163.32.164:8088/login)
(二)申报推荐时间
自2024年6月15日起,可登录系统进行网上填报。请各项目申报单位、推荐(主管)单位在截止时间前完成相关工作,逾期未提交的,系统将自动关闭,不予受理。
1.项目申报人网上申报、项目申报单位网上审核截止时间:2024年8月4日17时。
2.推荐单位网上审核推荐截止时间:2024年8月11日17时。
推荐部门应在推荐截止后5天内报送推荐函,项目推荐汇总表由系统导出后作为附件随推荐函一并报送,电子版和盖章纸质件统一报市科技局发展计划科。
(三)项目受理咨询
1.发展计划科
联系人:高 坡,吴世勇
电 话:0797-8991578
电子信箱:gzjhk578@163.com
2.高新技术科
联系人:贺光曙,陈 莉
电 话:0797-8991581
电子信箱:gzskjjgxk@163.com
3.农村与社会发展科
联系人:高 坡,王 玮
电 话:0797-8991577
电子信箱:kjj613@163.com
4.科技成果与技术市场科
联系人:王彦超,石 松
电 话:0797-8991576
电子信箱:gzskjjcgk@163.com
5.引智与合作科
联系人:肖 强,黄秀梅
电 话:0797-8991575
电子信箱:gzskjjkgk@163.com
6.江西省现代家具产业科技创新联合体秘书处
联系人:王 乐,18920563672
7.江西省稀土产业科技创新联合体秘书处
联系人:方建勇,13504339318
(四)项目评审和系统技术支持事项咨询
1.市科技创新中心
李志伟,联系电话:18907975105
2.赣州市智能产业创新研究院
卢久奥,联系电话:19527512895
附件:1.2024年赣州市科技计划项目申报指南
2.申报项目享受加分政策评分表
2024年度赣州市科技计划项目附件
赣州市科学技术局
2024年6月7日
(此件主动公开)
附件1
2024年赣州市科技计划项目申报指南
为深入贯彻落实市委“三大战略、八大行动”决策部署,大力推进实施科技创新赋能行动,持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制定项目申报指南如下:
一、重点研发计划重点项目
(一)重点支持方向
支持强度:50万元/项,拟立项支持10项。
聚焦赣州市制造业重点产业链现代化建设“7510”行动计划,围绕主导产业、传统产业、未来产业高质量发展关键共性技术问题,有组织地集中力量科研攻关,力争取得一批具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的引领性、突破性、标志性的科技成果和产业成果。
(二)项目要求
1.目标明确。通过解决产业发展中的技术难题,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显著的带动和支撑作用,技术水平能够达到省内领先或国内先进,在实际中生产应用中实用性强。具体成果的表现类型为:
(1)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或领域关键、核心技术;
(2)有竞争力的产品(装备)、品种;
(3)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
2.任务清晰。重点任务设置不宜太多,技术指标凝炼、量化、可考核,并且项目能够在3年内完成。
3.加强协同。项目必须由企业或农业示范合作社等新型创新体牵头申报,且牵头企业具备较强的经济实力、良好的工作基础和产学研合作能力。
4.强化配套。申报单位必须按申报资助金额4倍以上的配套资金投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须提供上年度“规模以上工业法人单位研发项目情况表”“规模以上工业法人单位研发活动及相关情况表”〔表号107-1和107-2,企业可到国家统计联网直报门户网站登录下载打印〕作为附件。
5.择优支持。每个领域设置2-6个扶持方向,每个研究领域原则上必须有2个及以上符合条件的单位申报竞争方可启动评审,网上申报截止时未达到评审比例的,立项名额将合并或调剂至其他重点项目或其他类别项目。
(三)研究领域
1.锂电新能源
(1)eVTOL电动飞机用高能量、高功率电池技术开发
研究内容:针对eVTOL电动飞机用锂离子电池对能量密度和高功率放电的极高要求,从电池极片结构、配方设计、正负极材料、电解液及电池结构等多方面出发,实现电池的轻量化和低内阻设计,以达到电池能量密度和功率性能提升的目的,并将研究成果投入到实际生产中。
考核指标:电芯能量密度达到320Wh/kg以上,持续放电(≥60s)功率达到5C以上,瞬时放电(10s)功率达到7~9C,相关科研成果实现产业化。
(2)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应用的耐电晕高PDIV新型磁力线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现有传统电磁线存在的耐高温、耐高压及耐磨、抗腐蚀性能存在缺陷,无法满足高端电子行业日益增长的行业发展的需要等问题,开展聚酰亚胺等高分子材料在粘结剂制备、涂覆均匀、温升、介电性能等物理与化学性能的测试与改进。通过TPI材料分子改性等研究路径,解决加热过程中极易起泡问题。通过增加纳米材料等方式研究提高TPI的耐电晕性能,研发一款用于新能源汽车电机的抗腐蚀轻量化新型磁力线。
考核指标:开发高耐电晕性能、加热不起泡的TPI材料配方1-2类;优化拉丝及涂覆工艺1-2项。在小试、中试阶段中,线材合格率达到65%以上,线材报废率低于25%。最薄漆膜等级的单侧绝缘层厚度50μm,击穿电压BDV为5000V-7000V。在盐水针孔、击穿电压、耐油耐盐碱等项目中表现良好,高于传统电磁线水准,相关科研成果实现产业化。
(3)低成本高比能长寿命钠离子电池用前驱体多元素共沉关键技术
研究内容:主要研究Fe、Cu与Ni、Mn的共沉淀,制备大比表前驱体,实现降低烧结温度,并最终得到高容量的钠电正极材料,突破现有技术中Fe/Cu偏析、材料比表偏小、烧结温度过高的壁垒。通过优化生产工艺制备晶体结构为层状,组成为镍铁锰、镍铜铁锰的前驱体,然后混合钠源,对烧结工艺(调控温度、使用添加剂等)进行探索并优化,构建前驱体制备-材料烧结-电性能之间的联系。
考核指标:①液相沉淀时实现前驱体中Fe、Cu元素均匀分布沉淀;②制备得到的前驱体呈径向生长,具有大比表≥15 m2/g特性;③烧结得到钠电正极在1C首次容量≥150 mAhg-1,达到高容量;④将常规正极烧结温度(1000-1100℃)有效降低到900-1000℃范围,达到节能目标。科研成果形成产业化。
(4)废旧磷酸铁锂电池材料短程循环再生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废旧磷酸铁锂电池材料来源渠道广,成分复杂多变,导致的磷酸铁锂电池材料再生工艺流程长,工艺复杂,产品质量指标不稳定,技术指标不稳定等关键技术难点,研发废旧磷酸铁锂电池材料短程循环再生关键技术,探索废旧磷酸铁锂电池材料短程高效再生工艺关键控制指标,探究不同杂质对磷酸铁及碳酸锂产品影响机制,研究磷酸铁产品性能对再生磷酸铁锂产品性能影响机制,构建废旧磷酸铁锂短程再生工艺体系,并建立磷酸铁锂再生循环工程示范线。
考核指标:①磷、铁、锂综合回收率不低于97%,碳酸锂产品达到电池级碳酸锂标准(YS/T582-2013),磷酸铁产品达到电池用标准(HG/T 4701-2014),产品批次合格率>90%;②浸出渣碳含量80%以上,可直接应用于下游企业;③合成符合磷酸铁锂标准(YS/T 1027-2015)的磷酸铁锂正极材料;④实现工艺废水零排放。相关科研成果实现产业化。
2.有色金属和新材料
(1)新型800V电机扁线用PEEK复合材料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材料耐电晕性问题,深入研究无机纳米粒子与PEEK基体的复合效应,通过优化纳米粒子种类、粒径、添加比例及分散工艺,显著提升材料抵抗电场局部放电的能力,确保其在高压环境下仍能保持优异的绝缘性能。针对材料韧性和耐弯折性问题,聚焦PEEK合金化技术,通过选择合适合金元素与PEEK共混,调整复合材料微观结构与相态分布,大幅增强材料的韧性与耐弯折性,同时有效降低介电常数和介质损耗,以满足800V电机扁线在复杂工况下的使用需求。针对新型PEEK复合材料的规模化、高品质生产,依托精密挤出技术和自主设计的螺杆组合,结合数值模拟分析,创新研发高比扭矩挤出造粒技术,精确控制复合材料的挤出过程,确保产品的一致性与稳定性,同时提高生产效率。通过以上研究与技术突破,为我国新能源电机产业提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性能优越、成本可控的新型800V电机扁线用PEEK复合材料,助力产业的自主可控与持续发展。
考核指标:拉伸强度≧85MPa;断裂伸长率≧150%;耐弯折性≧100次,弯曲强度≧125,相对介电常数<2.8,体积电阻率1016Ω·㎝,损耗因素0.005,熔点330℃,玻璃化转变温度140℃,热变形温度145℃,生产成本较现有同类进口产品降低至少20%。相关科研成果实现产业化。
(2)高性能塞隆陶瓷刀具材料开发及其产业化
研究内容:Si3N4、Al2O3、AlN和Y2O3等原料配比以及等静压压力等因素对SiAlON陶瓷刀具力学性能的影响;SiCw的超声分散工艺和分散剂种类和含量等因素对SiCw分散效果的影响;烧结工艺参数(烧结温度、保温时间及热压压力等)对SiCw/SiAlON复合陶瓷刀具的力学性能的影响,揭示不同烧结制度对SiCw长径比、数量和形貌以及SiAlON晶粒尺寸的影响规律。分析SiCw在复合材料中的结构、排列状态以及与SiAlON基体的界面结合方式的变化。
考核指标:制备塞隆陶瓷刀具,①产品硬度HV≥1700,断裂韧性KIC≥7,抗弯强度≥900Mpa,材料相对密度≥99%;②与美国绿叶公司XYSTIN-1进行切削对比试验,在切削速度>150m/min对GH4169(46-48HRC)进行切削加工,切削性能及寿命高于90%以上。相关科研成果实现产业化。
(3)高性能复合纳米稀土-钨粉体制备与应用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实现双高性能(高强度、高硬度)钨基复合材料制备及产业化为目的,针对稀土以何种方式加入以及在钨精深加工产品中并如何实现分布均匀等关键技术难题,开展纳米稀土氧化物与钨粉的均匀掺杂制备技术研究,制备出高性能复合纳米稀土-钨粉体,并实现在稀土钨合金或稀土硬质合金产品中的批量应用。
考核指标:开发3-5种规格的纳米稀土-钨复合粉体,复合粉体中稀土氧化物粒度小于80nm;利用该粉体制备的稀土钨合金电极,稀土氧化物弥散分布,晶粒小于5μm,烧损率低于同规格钍钨电极的70%;利用该粉体制备的稀土钨硬质合金,稀土氧化物弥散分布,晶粒小于5μm,与规格硬质合金相比硬度提高10%,抗弯强度提高15%。建成高性能复合纳米稀土-钨粉体制备与应用中试线。
(4)废钨丝快速清洁再生技术研究与应用
研究内容:金钢线废料和金钢线用钨丝制备过程中产生的废料统一净化处理后,通过对氧化还原过程中钨丝废料—氧化钨—钨粉的形貌、粒度等性能参数进行研究,分析氧化温度、破碎工艺、还原工艺对再生钨粉性能的影响规律,优化出满足制备金刚线用钨丝需求的再生钨粉;通过电子束熔炼分析电子束熔炼成型、质量对再生钨棒性能的影响规律,实现快速再生钨粉/钨棒的制备,研究金刚线用再生钨粉参混比例、再生钨棒质量密度对金刚线用钨丝制备的影响规律,形成金刚线用钨丝废料快速循环技术。
考核指标:金刚线用再生钨粉:钨粉FSSS粒度2.0-2.6 μm,添加剂含量:≥0.5 wt%,氧含量≤0.35%,钨丝废料中钨金属量循环利用率≥95%;金刚线用再生钨棒:钨棒直径20-24 mm,密度为18.3-18.7 g/cm3,单根钨棒质量≥4 kg;建成废钨丝快速清洁再生中试线1条。
3.稀土新材料及应用(该领域指南由江西省稀土产业科技创新联合体秘书处推荐,仅限联合体成员单位申报)
(1)芯片抛光用超高纯纳米氧化铈制备关键技术
研究内容:针对集成电路领域芯片抛光材料对超高纯纳米氧化铈的迫切需求,开展氧化铈中关键敏感稀土和非稀土杂质深度去除过程与机理研究;氧化铈提纯、粉体可控合成技术开发;以批量化、高质化为目标,开展超高纯纳米氧化铈批量制备放大技术研究,并实现超高纯纳米氧化铈百公斤级制备。
考核指标:氧化铈纯度≥99.995%,其中,Al<3 ppm,B<4 ppm,Ca<1 ppm,Co<0.5 ppm,Cr<1 ppm,Cu<0.25 ppm,Fe<4 ppm,Mg<0.5 ppm,Mn<0.25 ppm,Na<5 ppm,Ni<1 ppm,Zn<0.25 ppm,K<0.8 ppm,Cl<2 ppm;D50为60-120 nm,粒度分布(D90-D10)/(2D50)<0.8;三个连续批的D50偏差≤±10%,纯度满足指标要求;建设百公斤级高纯纳米氧化铈粉体示范生产线一条。
(2)自抗扰解耦控制技术研究及永磁+电磁混合悬浮系统研究
研究内容:分析梳理现有的常导电磁悬浮、永磁斥力悬浮、永磁阵列悬浮和超导悬浮的优缺点,提出一种结构可靠、节能环保、性能稳定的永磁+电磁混合悬浮承载方案,开展混合悬浮结构设计、悬浮机理及数学建模、自抗扰控制算法、多点协同解耦控制技术等内容的研究,实现稳定可控的超低功耗永磁+电磁混合悬浮技术;开展防吸死和混合悬浮导向技术研究,探索防吸死和混合悬浮导向关键技术方案,形成防吸死解耦控制算法和自抗扰导向控制算法;研制大中型永磁+电磁混合悬浮承载成套装备。
考核指标:提出一种全新的超低功耗混合悬浮结构,设计1种混合悬浮自抗扰解耦控制算法,形成1套混合悬浮承载结构优化方法,提供1套完整的稀土永磁+电磁混合悬浮承载技术方案,研制1套载重不低于200kg的稀土永磁+电磁混合悬浮原型系统,实现长期稳定悬浮,浮重比≥70,较现有的常导磁悬浮承载系统节能50%以上。实现混合悬浮防吸死控制方案,并形成1套防吸死装备;研制4套混合悬浮导向模块,有效防止侧翻。
(3)高性能各向异性钐铁氮永磁材料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高性能、高稳定性各向异性钐铁氮磁粉产业化制备技术,形成完善产业化制备高性能各向异性钐铁氮磁粉的技术体系,开发出性能达到国际主流产品水平的钐铁氮磁粉。结合自动化控制技术,建立高性能稀土永磁材料钐铁氮磁粉核心技术示范线。
考核指标:产品磁性(BH)max≧36MGOe;剩余磁化强度(Br)≧13.5kGs;矫顽力(Hcj)≧10kOe;磁粉粒径D50≦4μm;制成注塑磁体,5%NaCl 30度条件盐雾试验,24h无锈迹。实现科研成果产业化。
(4)高含量稀土-铝基合金靶材制备的成型技术与性能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高稀土含量铝合金熔炼铸造中的成分不稳定、不均匀、纯度不够等问题,研究钇、钕、钪等稀土元素在合金熔体中的扩散行为,揭示金属间化合物的形核长大机制。突破高真空电弧熔炼技术,优化熔炼凝固条件,实现熔体及铸锭的高纯度、成分均匀稳定。同时,研究超高纯稀土金属靶材塑性变形机制,开发晶粒、取向与组织均匀性调控技术,建立变形方程,获取均匀化工艺。借助计算材料学和物理模拟,探索组织演化规律,提出靶材成分设计与组织控制模型。聚焦于探究稀土含量变化对靶材后端应用产品性能的影响,通过实验研究,分析不同稀土含量下靶材的物理、化学和机械性能,并评估其对产品性能的影响。
考核指标:开发出成分稳定、均质、高纯稀土合金靶材可控熔炼技术,稀土铝-钇合金靶材纯度≥4 N,铝-钕合金靶材纯度≥4 N,成分偏差±0.5at%,尺寸≥12 英寸,晶粒平均尺寸<100 微米;铝-钪合金靶材纯度≥4 N,氧含量<800ppm,钪含量≥30at%,成分偏差±0.5at%,尺寸≥12 英寸,晶粒平均尺寸<100 微米。获得符合高稀土含量靶材坯料塑性成型过程中的数学本构模型、动态再结晶模型一套。建设高性能稀土(AlSc、AlNd、AlY等靶材)中试示范线一条。
(5)新能源驱动电机用磁钢复合扩散技术的研究及产业化
研究内容:①晶界优化改性技术的研究。通过对配方及工艺的调整优化,实现晶界的可控改性,对有益晶界性进行针对性的分布调控,提升基材性能并为重稀土元素提供优良扩散通道;②晶粒均一烧结优化技术的研究。通过对烧结炉的设备改造升级及烧结制度的优化布置,实现主相晶粒的均匀受控生长,抑制主相晶粒的异常长大和粒径大小不一致,形成均一的晶粒-晶界组织结构,使其更适于扩散工艺,具有优秀的扩散效果;③复合晶界扩散技术。进行过渡金属-轻稀土-重稀土化合物扩散材料的研究及制备,匹配相应的多级晶界扩散制度,将过渡金属-轻稀土-重稀土对晶界的结构优化,性能提升效果集成,实现低重稀土使用量下的,高扩散效果,大幅提升矫顽力及耐热减磁指标。
考核指标:①基材晶粒粒径,平均粒径≤5μm;②扩散材料组分,重稀土镝,铽含量≤40wt%;③扩散产品厚度2-8mm范围内,复合扩散材料扩散处理,矫顽力增幅≥12kOe。相关科研成果实现产业化。
(6)新一代智能矿石分选装备用超高灵敏度稀土闪烁模块开发
研究内容:针对现有智能矿石分选装备读出信号不稳定、停机频繁,相对于传统矿石筛分方法优势不能充分发挥等问题,开发新一代智能矿石分选装备用超高灵敏度稀土闪烁模块。开展高截止效率钆铝镓石榴石(GAGG)组分优化,实现闪烁模块射线截止能力与信号稳定性显著提升;开展大尺寸闪烁材料批量稳定制备、高精度闪烁探测阵列设计加工研究,突破高精度、高灵敏度闪烁探测模块制备、耦合工艺;以产业化开发与标准化生产为目标,进行批量制备、加工装备与工艺开发。
考核指标:探测模块X射线(250 KV光机)截止效率:>98%;发光效率:>105% GOS(以日立公司的GOS闪烁材料为参照);闪烁材料单片尺寸:>50 mm×70 mm;阵列像素数:128像素;阵列步进:≤400 μm;衰减时间:<100 ns;辐射损伤稳定性:< 0.03%;40毫秒余辉:<0.02%。建成超高灵敏度稀土闪烁模块开发示范线一条,具备材料-阵列-模块全链条生产能力,年产能不低于10000模块。
4.现代家居及纺织服装(其中现代家居领域指南由江西省现代家具产业科技创新联合体秘书处推荐,仅限联合体成员单位申报)
(1)基于5G技术的智能喷涂机器人分布式共享工作站的研究
研究内容:开展基于5G网络的智能喷涂机器人分布式共享工作站的研究,利用5G的低时延、大带宽的特征,结合智能机器人的远程控制能力、分布式的共享商业模式,以规模化、清洁化为目标,构建起云边端结合的共享机器人工作平台,实现机器人换人和产业升级。
考核指标:支持全站https,支持apisix访问权限控制,支持xss过滤,认证访问黑名单,提交数据做统一安全过滤,全日志记录,操作日志记录,可以针对某一条业务进行全链路分析。支持日处理PV>350万,支持每日数据新增量>200G。支持apisix 的4/7层负载均衡,每个服务至少3个副本。支持基于elementUI Plus二次开发,将表格,下拉框,弹窗,人员选择器,文件上传等30多种常用功能组件封装并部署到私有服务器,供各类项目使用。支持快速的二次开发能力,通过代码生成器配置多个页面的前后端模板。提供基于Softmax算法的数据标准体系,其数据参数为:完整性>0.89,唯一性>0.98,及时性>0.75,有效性>0.94,准确性>0.83,一致性>0.78。3D建模的准确率不低于95%,能够自动生产24种以上的运动轨迹,提供10种以上的运动算法,其建模精度>1000000px。
(2)利用稀土永磁电机改良现代家居生产设备的研究
研究内容:结合市场需求和实地调研,设计并生产一至两台通过稀土永磁电机改良后的家具生产设备。将改良后的设备投入实地运行,收集经稀土永磁电机改良前和改良后的设备运行数据,分析对比设备运行效能、能耗等关键指标的变化。根据数据分析结果,进一步优化设备设计,并推广应用改良后的设备。
考核指标:设备投入实地运行后,能源消耗降低20%以上,生产效率提高10%以上。稀土永磁电机改良的设备设计优化改进,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能源消耗、提高物料利用率。根据实地运行数据优化设备设计,并推广至其他家具制造企业。建立稀土永磁电机改良的家具生产设备生产线1-2条。
(3)含铬革屑回用制备鞋底材料的关键技术研发
研究内容:选择合适的改性材料,对粉碎后的含铬革屑(以下简称革屑)进行功能化改性制备鞋材专用填料补强剂和功能助剂,并将其应用于鞋材生产过程中。采用单因素实验或正交试验确定皮革改性的最佳条件,通过红外光谱、纳米粒度、zeta电位、物理机械性能、抗菌性能等方法分析表征改性革屑,并通过检测鞋材的综合性能,分析改性革屑在鞋材中的作用。项目的关键技术为硅烷偶联剂改性含铬革屑技术、壳聚糖/ZnO改性皮含铬革屑技术、生态型高物性功能性鞋底生产技术、生态型透气抗菌除臭鞋垫生产技术。
考核指标:①高物性功能性鞋底拉伸强度≥8.5Mpa,扯断伸长率≥360%,磨耗量≤0.95cm3,硬度60-75,热空气老化拉伸强度变化率≥-20%,扯断伸长率变化率≥-35%,六价铬含量≤3ppm;②透气抗菌除臭鞋垫六价铬含量≤3ppm。相关科研成果实现产业化。
(4)基于女性生理期的功能性内衣设计与产品开发研究
研究内容:①功能性服装面料改性开发:功能性除臭抗菌面料的优化与开发,达到长效抗菌效果;开展单向导湿功能性面料的优化与开发,实现血液从里至外的定向流通;开展超聚水关键功能性面料的优化与开发,实现生理期排血的快速高效吸附存储;开展超阻隔防渗透面料的优化与开发,有效阻隔血液外渗污染外层衣物;②基于女性生理期人因工程的科学性设计,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和个人生理期排量差异,设计多种吸附容量的女性生理期内裤,包括面料种类和用量选择、结构设计和防漏功能设计等;③女性生理期的功能性内衣产品开发与应用。
考核指标:①除臭抗菌面料符合国家抗菌纺织品安全性卫生要求(符合GB/T 31713-2015);②超聚水关键功能性面料吸附容量需要,对标欧美国家相关标准,达到>10 mL/dm2;超阻隔防渗透面料关键功能性面料,耐水压测试>2000 mmH2O,且透气性保持织物压降>100 Pa(GB/T5453-1997);③建立1条年产五万件级女性生理期的功能性内衣生产线。
5.电子信息及数字经济
(1)基于高集成电路封装基板的高密度互联孔金属化关键技术及开发
研究内容:通过系统化的实验设计,搭配COMSOL Multiphysics作为多维度数值模拟不同图形之间的电流分布,以及铜离子浓度在电沉积过程中受电场和流场影响下的传质状态等方式,通过实验获取最优化的添加剂及浓度,最终开发出适合集成电路封装基板的高密度互联孔金属化工艺及添加剂,大幅改善图形电化学铜沉积均匀性不佳的问题,以实现良好的图形均匀性于电化学铜沉积,并且保证稳定的填充盲孔表现,以满足不同特征的填孔需求,包括盲孔以及X型孔填孔,满足类载板PCB(SLP)和IC载板未来的市场需求,且填孔表现稳定,无包芯及漏填等缺陷。在项目研究开发过程中,模拟客户现场使用情景,研究出有效简单的现场管控方法,以提升客户产品良率,降低客户成本。
考核指标:开发出全新的基于集成电路封装基板的高密度互联孔金属化添加剂以及简单有效的现场管控方法;满足以下技术指标:①线路圆弧率:<20%;②电镀均匀性:目标铜厚25um,线宽线距10um/10um,极差≤5um,cov<5%;③盲孔和x型孔凹陷Dimp:<3um;④电镀延伸率和抗拉强度:延伸率≥20%,抗拉强度≥30KN/cm2;⑤铜面外观:光亮,不能有粗粒、凹坑;⑥SEM晶格:结晶大小均匀分布;⑦热应力:288℃浸锡10秒,循环10次,通孔拐角孔内铜无有裂缝;⑧回流焊:265℃回流焊过线10次,通孔拐角孔内无裂缝。相关科研成果实现产业化。
(2)基于人工智能的视觉融合感知方法研究
研究内容:围绕机器视觉智能感知问题,研究和提出一种兼具目标检测和语义分割的多任务视觉感知模型,并深入挖掘如何利用伪样本生成技术辅助驱动模型优化的设计方法;探索视觉检测与雷达数据和红外图像的多模态融合机理,并重点针对点云数据搜索空间压缩问题设计聚类算法,形成数据关联与传感融合的高效机制;基于模型剪枝和权重量化策略实现轻量化部署,研制三维智能感知系统原型样机。
考核指标:形成多目标多任务检测模型、轻量化技术、半监督训练技术和视觉融合机制。所提方法能够在自建数据集以及公开多模态数据集上进行验证,在算法效率与精度方面取得显著突破,图像识别精度较主流YOLO方法提升10%以上,多模态融合机制的测距精度较主流CenterFusion方法提升10%以上。完成模型的轻量化部署与样机研制,参数量控制在10M以下,在Tesla P100上推理速度达到40FPS以上,在嵌入式平台上推理速度达到10FPS以上,能够有效识别火灾、烟雾和过热等异常状况,为自动驾驶、机器人和无人巡检等应用场景提供智能感知功能支撑。相关科研成果实现产业化。
(3)声学软件算法研究
研究内容:开发声学软件算法系统平台,一种用处理和优化声波的数学算法,开发AELC前级音量控制系统,控制整体音箱EQ的每个频点音量大小,来解决整个音箱的平衡度、声波的反射和声场。研究频段分频算法技术,提升超低音设置来增加虚拟低音的增益,解决小腔体低音不足问题,开发Bass-TV-DRC算法技术,解决低音大信号,大音量,谐波失真问题,同时研究腔体结构反射界面的平均吸声系数,改善结构对声波的吸收能力,达到提高声场,响度,降低底噪,拓展频宽,提人声,减少低频破音,干涩,毛躁等问题。
考核指标:①频率响应调整音箱音量到最大,调节输入信号电平使输出功率分别为1W和额定功率,扫频响曲线,Klippel测试仪设为20-20kHz,测量50Hz-18KHz频响曲线灵敏度不低于:90dB。②THD+N vs Frequency(THD和频率曲线)调整样机音量到最大,扫描1W输入时测量100Hz到300Hz的THD曲线:小于8%;测量300Hz到10kHz的THD曲线:小于3%。③电子测试设备测试Frequency Response(频率响应)调整样机音量到最大,调节输入信号电平使输出功率分别为1W和额定功率,扫频响曲线,用AP测试仪测量20-20kHz:±1dB。相关科研成果实现产业化。
(4)车载IPS偏光片高耐久关键技术研究及产品开发
研究内容:①开展TAC/PVA/PSA压敏胶/水性粘合剂等核心材料的开发选型工作。②开展染着拉伸贴合光学调整等关键工艺的研究工作。③开展卷料IPS产品的翘曲、凹凸、经时性能的改善工作,以规模化、高质化为目标,实现车规级IPS偏光片的产业化。通过创新性开发碘-染互掺工艺,不断突破PVA薄膜的极限拉伸倍率,开发硼/锌高效化学架桥法,开发低透水性基材、开发多组份高粘防水粘合剂、优化压敏胶耐水性的配比等组合方式,将IPS偏光片的耐极端高温和温湿能力提升至满足车载要求。同时在保证光学高透高偏,且满足耐高温、高湿、低温极端指标的前提下,进一步开展超薄化、翘曲改善、异物率降低、经时性能提升和连续高速卷料生产等关键工艺提升和设备改造,以规模化高质化为目标,实现国产化替代。
考核指标:①透过率≥42%、偏光度≥99.99%高透高偏光学性能;②耐候要求同时达到耐高温95℃*1000Hr、高温高湿65℃*95%RH*1000H、低温-40℃*1000Hr、冷热冲击-40℃*30min-85℃*30min*500cycles、盐雾5%NaCl*PH6.5 -7.2*35℃*48Hr;③偏光片有效厚度≤110μm,偏光片胶层抗静电方阻≤10^8Ω。实现高耐久IPS偏光片高品质产业化。
(5)基于5G-A通感技术在民航机场无人机智能探测领域的应用研究
研究内容:在赣州黄金机场关键起降区开展5G-A通感基站组成机场低空安防网络研究,通过通感基站实现通信、感知等功能一体防黑飞预警,实时监测黄金机场关键起降区无人机及空飘物,实现通感基站的低空安防能力;与机场净空区域气象监测设备协同联动,实现机场气象环境变化精准预测;使用5G网联无人机,针对机场净空区域开展常态化巡线和高清航拍工作,对机场净空区域建筑物进行图像建模,实现机场净空区域超高障碍物精准监测预警管理。以商业化、规模化、为目标,开通通感基站机场低空安防的实用性研究,探索机场低空安防的创新性技术方案。
考核指标:部署5G-A通感基站(10)个站,开展黄金机场关键起降区的低空安防研究。系统可以感知到的目标尺寸RCS(Radar cross-section,单位为平方米),RCS=0.01-2㎡,位置精度m:水平≤10,垂直≤10;距离分辨率:10m;速度范围5-100km/h;速度分辨率5m/s,最大感知业务时延:1000ms ;刷新率:1s;漏检率:5%;虚警率:5%;单站感知覆盖距离:10-1400m;感知覆盖高度:站高不低于300m;水平覆盖范围:0-360°。
(6)量子通信技术在工业互联网领域信息交互的安全性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工业互联网面向未来的高等级安全需要,研究基于量子与密码技术融合的量子安全保障技术、量子密钥管控技术及信任服务机制、端到端量子安全加密技术,实现可抵御量子攻击的安全防护,同时规避传统安全方案高时延的问题;开发工业互联网量子密钥服务管理系统,提供工业互联网量子密钥服务管理能力;研究符合工业应用场景的量子密钥制备系统、量子密钥服务管理系统部署方案,提供端边云量子密钥加解密能力;针对特定应用场景,尤其是亟需低时延的场景,进行量子密钥加密改造,开展测试研究,打造应用示范样板案例。
考核指标:①研制量子密钥服务管理系统1套:本地量子密钥生成速率≥2000Mbps;量子密钥协商最大并发数≥100;量子密钥应用终端最大接入数≥500;密码算法至少支持:国密算法SM2/SM3/SM4。②研制量子安全网关1台:最大加解密时延≦3ms;最大隧道加密速率≥300Mbps;最快量子密钥更新频率≥1分钟/次;加密隧道最大并发数≥1000;密码算法至少支持:国密算法SM2/SM3/SM4。③研制工业级量子安全网关模组2只:支持插入5G SIM卡进行5G通信;支持工业级运行温度环境;最大加解密时延≦50ms;隧道加密速率≥4Mbps;量子密钥更新频率≥1分钟/次;密码算法至少支持:国密算法SM2/SM3/SM4。④形成一处工业互联网量子密钥服务管理系统部署试点应用场景。
6.社会发展
(1)人工腐殖酸基稀土尾矿生态修复材料合成技术研发及应用
研究内容:针对稀土尾矿地土壤结构差、有机碳-氮库缺失及土壤微生态有待精准调节等问题,开发多元有机废弃物水热合成人工腐植酸技术,实现高品质有机质的有效制备;通过凝胶改性技术,设计研发基于人工腐植酸的缓释稀土尾矿修复材料;基于稀土尾矿土壤在可持续修复过程中的自适应进化规律;开展适宜人工腐殖基载体的功能性合成微生物群落设计与构建;研发人工腐植酸基修复材料施用技术及应用示范基地,探明对稀土尾矿地的修复效果,形成土壤微生态修复过程评价。
考核指标:获得基于人工腐殖酸的稀土尾矿土壤修复技术1项,相关修复材料2-3种,人工腐植酸含量≥10%,养分24小时释放率<20%;土壤有机质提升10%以上;建立示范基地1个,尾矿地修复面积不低于50亩。
(2)中医药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
研究内容:①儿童青少年近视及老花眼白内障眼防控的中医药配方的筛选研究;②中医药熏蒸植物纳米晶体生产工艺研究;③中医药熏蒸植物纳米晶体用于眼部的装备研发;④采用前瞻性随机分组平行对照的临床研究方法研究前后的视力、屈光度、调节灵敏度、调节幅度、眼轴、角膜曲率、散光度、前房深度有无差异。观察检测、分析、评价中医药熏蒸植物纳米晶体儿童青少年近视及老花眼白内障眼防控的效果。
考核指标:①研制视物光熏蒸植物纳米晶体近视及老花眼白内障眼防控产品,开发中医药熏蒸植物纳米晶体儿童青少年近视及老花眼白内障眼防控成套关键集成技术1-2项;②控制近视儿童AL、SE增长,提高UCVA;③两组儿童在治疗过程中未发生任何不良反应,表明其为安全的治疗方案;④建成中医药熏蒸植物纳米晶体儿童青少年近视及老花眼白内障眼防控工程示范线,相关科研成果实现产业化。
7.现代农业
(1)陈皮跨区域优质改良生产的技术研发及应用
研究内容:陈皮产业是特色优势产业,可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扩大出口、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经济效益相对脐橙更有比较优势,我市在大范围种植脐橙已经取得在橙和柑橘类的天然优势经验,研究部分果园转型创新,陈皮跨区域种植,实现突破现阶段土地产值,包括适宜茶枝柑的土壤调节、茶枝柑树和柑果的定向标记检测、根据果实果皮检测数据的精准分析,优化整个培育过程,进行精确以及稳定优选优育。
考核指标:提供茶枝柑“大种油身”无病原种1份,建立无病采穗圃≥200m2,提供茶枝柑“小种油身”“高笃”“天马软枝”等优株种质≥3份,建立种质资源库≥100m2;连续提供在我市种植的不同年份(即不迟于2021年12月)陈皮样品≥3份,样品的橙皮苷≥3%,川陈皮素+橘皮素≥0.48%;企业组建陈皮特色专家工作站1个,引进专家≥3人,工作站专家职称须副高级或博士研究生以上,引进的专家须承担或参与茶枝柑有关的品种提纯复壮、无病毒繁殖体系建设或者病虫害防控等项目的经历;申请专利≥2项,授权1项,发表陈皮相关科技论文1篇,制定陈皮种植标准1项;建立陈皮种植示范基地面积≥700亩。
(2)赣南脐橙果园土壤有机质含量低成本快速提升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赣南脐橙果园土壤普遍存在有机质含量较低的问题,并且果农用传统模式提高土壤有机质成本居高不下,进而导致赣南脐橙品质下降,产业遇到瓶颈的现状。开展赣南脐橙果园土壤有机质含量低成本快速提升关键技术研究,筛选绿肥品种及其高效腐解功能菌,研究绿肥高效腐解复合菌扩繁技术,建立赣南脐橙果园绿肥原位微生物发酵技术,对实现低成本有效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果农培肥地力成本,提升赣南脐橙品质具有重要意义。赣南脐橙果园绿肥配置与种植技术研究。赣南脐橙果园绿肥高效腐解功能菌筛选研究。赣南脐橙果园绿肥高效腐解复合功能菌扩繁技术研究。赣南脐橙果园绿肥原位微生物发酵技术研究。
考核指标:①筛选赣南脐橙绿肥品种2-3种。②筛选2-3种绿肥高效腐解功能菌,并优化配置成复合菌。③建立赣南脐橙果园土壤有机质含量低成本快速提升示范基地。④实现土壤有机质提升,成本降低40%以上。⑤申请专利≥2项,发表论文≥2篇。
(3)选育优良菌种精准产香强化脐橙果酒酿造关键技术及产品研发
研究内容:针对我国脐橙果酒没有专用酿造种、酿造过程中积累甲醇和杂醇油等有害成分、产品风味淡薄等产业瓶颈难题,开展脐橙果酒专用酿造菌种选育研究,以提高脐橙果酒酿造风味成分为目标,研发精准产香强化脐橙果酒酿造关键技术;研发半固态酿造有害成分控制和去除等技术,突破脐橙中甲醇和杂醇油等有害成分超标的难题;开发高香型脐橙果酒、脐橙白兰地蒸馏酒产品,并建立现代化脐橙果酒酿造示范线。
考核指标:选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发酵性能优良、脐橙果酒专用酿造菌种3-4株,所酿造脐橙果酒酒精含量≥12% (v/v),且风味浓郁;研发脐橙果酒半固态酿造有害成分控制和去除技术,脐橙果酒产品中甲醇含量≤400 mg/L,杂醇油含量2000 ≤mg/L;开发适应市场需求的系列脐橙果酒和脐橙白兰地新产品4-5个,建设现代化脐橙果酒酿造生产线,相关科研成果实现产业化。
(4)芦笋益生菌发酵汁加工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研究内容:针对江西芦笋品种间特征优势的模糊性,芦笋副产物产量大,利用率低,高值化产业研究薄弱等问题,以兴国县种植的不同芦笋品种为研究对象,构建芦笋品种加工品质特征数据库。以芦笋为主要原料,枸杞、铁皮石斛等为辅料,研发直投式保健型益生菌发酵芦笋汁生产技术,研制高附加值的食品、保健品,实现芦笋及其副产物的高值化利用率,并实现企业生产与示范。
考核指标:构建芦笋品种加工品质特征数据库1项;筛选芦笋发酵专用益生菌菌种3株;研发直投式保健型益生菌发酵芦笋汁生产技术工艺1-2项;开发高附加值、功能性发酵产品1-2个,活菌数达108 CFU/mL;芦笋及其副产物的综合利用率提升80%;申请专利1-2项,发表论文1-2篇。相关科研成果实现产业化生产与示范。
二、重点研发计划一般项目
1.高新技术领域
支持强度:10万元/项,拟立项支持25项,业务咨询市科技局高新科。
(1)有色金属和新材料。支持钨与稀土等特色资源高效开发利用技术研究,金属冶炼工艺技术的优化、升级研究。稀土生产绿色低碳流程再造、废钨资源绿色高效回收新工艺的开发,铝钛硼合金原材料、钐铁氮永磁材料关键技术及其产业化,高塑性可溶稀土镁合金、高纯铪锆金属、金属氧化物混相颜料、高纯氧化镱材料、高性能复合稀土钨基功能材料、稀土-铝基合金靶材制的制备关键技术研究,钕铁硼废料的高温氧化与有价元素富集、选择性分离稀土与综合回收铁的技术与制备,高强度超轻型稀土镀层纤维的研制。
(2)新能源及新能源电动汽车。支持可再生清洁能源的研究与开发利用技术,1.6mm太阳能光伏玻璃、复合电极涂布、储能用动力电池卷边热复合封装工艺的关键技术开发,车内声场分区域控制研究及产业应用。
(3)新一代电子技术研究与开发。支持高频高速天线碳氢印制电路板及印制线路板不溶性阳极溶铜电镀技术研究与开发,高分子固液混合型铝电解电容器、特高压二极管、人体耳道数据精准采集技术、矿山智能综合管控平台的研发及应用,预防电力线缆过热的电流在线测量装置和方法的研究及应用。
(4)航空。支持无人机研究与开发技术,亚音速察打一体隐身无人机关键技术、高精度定位系统的无人机起降段组合导航技术的研究。
(5)先进制造与装备。支持行业精密机械加工、智能制造装备关键技术研究,高精度静音直线导轨、高性能低能耗抗短路油浸式变压器的关键技术研究及其产业化,先进膜装备在盐化工的高效运用。
2.农业领域
支持强度:10万元/项,拟立项支持10项(优先支持水稻、脐橙、油茶、宁都黄鸡、设施蔬菜、预制菜、富硒农产品、农业机械和乡村振兴领域项目),业务咨询市科技局农社科。
(1)动植物新品种(或品系)及良种选育、繁育技术。赣南地方优质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与开发利用;优质、高产、高效主要农作物新品种选育、引进、示范;针对粮食生产环节节约减损问题,加强高整精米率新品种的选育;主要畜禽、水产品良种引进、选育及推广,高效防疫及健康养殖技术示范。
(2)农产品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新技术。包括饲料粮减量替代技术研究;油茶、脐橙、蔬菜的高效、绿色栽培技术研究;农作物的设施栽培技术研究;富硒农产品绿色种植等相关方面研究。
(3)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农产品(粮油、食品)精深加工及综合利用新技术、新工艺提高加工转化率及其新产品开发;油茶产品精深加工工艺研究,开发生产高附加值的油茶系列产品;预制菜加工技术、工艺研究及新品种开发;竹基纤维丝的制备及其力学性能研究,加快推进精制竹浆、可降解薄膜、绿色纺织纤维和纳米竹纤维素的中试和产业化。
(4)动植物疫病防控。开展动植物病虫害防治技术;宠物药的研究。
(5)循环生态农业新技术及生物质资源利用。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技术与设备,农村垃圾、污水、养殖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技术及设备;农产品全程质量控制的标准化安全生产技术;节水、节能、节肥、节药等农业资源高效、综合利用技术示范推广。
(6)现代农业重要农机装备和智慧农业技术。优选、研制适合双季稻区大田生产的新型智能化农机装备,研发适用于丘陵山地果园、茶园生产管理的装备和果蔬采摘及采后生产加工机械装备,开展农业物联网数据标准建设、数据融合处理与分析、多感知传感器与系统集成、智能感知等关键技术研究,主要农牧产品质量溯源、安全监管系统技术集成创新。
(7)撂荒农田、闲置土地、废弃地等荒地的再利用。受污染、尾矿等废弃地的生物修复;围绕赣南丘陵山地水土保持规律机理、生态价值等开展的基础研究。
3.社会发展领域
支持强度:10万元/项,拟立项支持15项(优先支持生物医药/中医药、食品安全、“双碳”/资源回收利用、废水废渣废气治理、水土保持、生态恢复等领域项目),业务咨询市科技局农社科。
(1)生物与新医药领域
①生物安全技术研究。
②中药:重点支持赣南特色中药材种植技术研究;地方特色中药饮片(炮制)技术研究;中药制剂新技术与新装备研究;中药质量评价、药效评价、安全性评价等研究。
③化学药:重点支持化学药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天然活性药物研究、药物新制剂、抗体试剂及释药系统等关键技术研究。
④医疗器械:重点支持临床需求大、应用面广的医学影像、放射治疗、微创介入、外科植入、体外诊断试剂等产品的自主研发;康复辅助器具产品研发;用于基层医疗单位和家庭使用的便携式医疗器械的创新研发。
(2)资源环境领域
①资源高效开发与综合利用。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水土资源与农业生产、生态与环境保护的综合优化配置技术,农林废弃物生产木塑型材等再生资源循环利用技术,金属冶炼加工过程烟灰及渣料有价金属的高效资源化综合利用,废旧锂离子动力电池材料有价金属综合回收。
②环境污染防治。重点支持工矿企业及工业聚集区污水防治及监测技术研究;生活污水、工业废水等水污染高效节能处理技术与装备开发;工业生产和能源应用等领域温室气体减排、工业烟气脱硫脱硝等大气污染综合防治关键技术与装备开发;土壤重金属、农药等有害物质污染综合治理技术,废弃矿、尾矿土壤污染防治技术;大气、水体和土壤中的新型污染物、持久性污染物控制技术;工业、建筑施工、交通运输、社会生活噪声污染防治技术;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技术研究及装备开发;污泥无害资源化处置关键技术及成套装备开发;危险废弃物的安全处置技术;环保装备(产品)及环保功能材料的开发;低碳、零碳、负碳技术研发、新型储能技术、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集成技术与应用示范等。
③生态补偿与恢复。重点支持赣南果业生态补偿与生态保护技术,退化生态系统与重建技术,土壤污染修复技术。
④开展节约用水、水资源保护、河流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技术、东江源水环境安全保障技术等研究与示范,降低冷链系统运行能耗成本技术研究。
⑤防灾减灾。重点支持地震、台风、暴雨、洪水、地质灾害等突发性自然灾害成因规律分析和监测、预警、应急处置关键技术,赣南地区各类岩土体进行动力特性、本构模型等研究;岩土体工程设计优化与风险量化理论研究;岩土体基础锚固承载力分析;岩土体基础中的桩基特性研究;煤矿灾害、森林火灾、溃坝、决堤险情、危险化学品泄漏、群体性中毒等重大灾害的监测技术和应急救援技术,重大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分析评估技术,防灾减灾及推动消防科技进步的新材料、新产品、新装备的研制等。
(3)食品安全控制领域
重点支持食品中有毒、有害物快速检测技术开发;食品安全快速检测核心技术试剂的研究;食品安全样品前处理技术;致病菌、生物毒素及过敏原的快速检测技术;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溯源和快速预警系统研究;食品安全事故应急检测和在线快速检测技术研究。
(4)医疗卫生领域
①预防技术:重大传染病、慢性病、地方病、常见多发病、疑难病等的临床应用共性关键防控技术。
②诊断与治疗技术:区域医疗、移动医疗、智能医疗等新兴互联网医疗技术,肿瘤、癌症、心脑血管疾病早期精准诊疗技术,老年健康监测与干预技术,针对妇女儿童开展生殖健康、精神健康等优生优育临床技术,残疾人康复技术与器械研究。
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技术:乙肝、艾滋病、手足口等重大传染病及新发或突发传染病的流行病学以及疫苗、监控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以及心理健康相关科学研究。
④重大传染病的临床治疗关键技术:重要传染性疾病和新发、突发传染病的临床早期诊断、临床治疗和疫情防治研究以及传染疾病易感人群的防治技术研究,热敏灸康复治疗技术,中医治疗疑难病症、慢性疾病治疗技术、消除血吸虫病技术等。
(5)城镇化与城市发展
重点支持智慧城市、海绵城市建设关键技术;旧城改造规划设计关键技术;城市轨道交通工程、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工程建设关键技术;建设工程信息化、城市大数据、建筑信息模型化(BIM)及其标准、智慧工地等关键技术;建筑节能与室内环境保障技术;绿色施工关键技术;新型预制装配式建筑材料及技术;高效节能建筑新材料、隔热保温节能门窗、新型墙体材料技术等建筑节能技术;城市功能提升与空间节约利用技术,城市生态居住环境质量保障技术,地方特色生态人居环境与无废、低碳生活技术等。
(6)其他社会发展科技事业
包括气象人工智能、短临预警、生态气象、南方暖云人工增雨等领域技术和文物发现、提取、检测与鉴定、保护修复技术;竞技体育与健身保健,运动康复技术;文化资源采集、传输、集成以及管理技术,公共安全和社会治理方面开展新技术、新产品、新装备的研制等。
三、青年人才项目
支持强度:青年人才项目10万元/项,立项支持15项。【依据《关于组织申报2023年度赣州市科技计划项目的通知》(赣市科发〔2023〕35号)精神,连续支持2023年青年人才立项项目得分前3名,其他12项参与评审。】业务咨询市科技局引智与合作科。
青年人才项目列入“包干制”试点改革,重点围绕“1+5+N”产业集群及数字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发展需求,培养一批具有创新发展潜力的青年科技人才,重点向科研一线和企业科技人才倾斜。
(一)申报单位条件
1.应在我市注册一年以上(2023年6月1日前完成注册)且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事业单位。
2.应具有组织实施项目的基础条件,具有完成项目必备的科研人员条件和技术装备,有研发经费投入,有健全的科研管理制度和财务管理制度。
3.以企业作为申报单位的,原则上要求该企业上年度研发经费支出达到所申请财政资金的4倍以上。研发投入证明(包含企业研发支出具体数额的研发支出辅助账、财务报表、审计报表、统计报表等)须作为附件材料上传。
(二)申报对象和条件
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坚守科学精神、严守学术道德和职业操守。在所在行业或领域崭露头角并有一定影响,具有较大的创新发展潜力。
2.申报人应是全职在赣从事自然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的青年科技人才。年龄不超过40周岁(1983年12月31日以后出生),女性申报人和来自企业的申报人年龄可放宽两年(1981年12月31日以后出生)。
3.科研院所、民办非企单位申报人应具有硕士学位或副高职称,企业申报人应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或中级职称。
4.符合以下条件之一:①获得过不少于1项省级以上科技奖(排序前3);②主持过不少于1项市级及以上项目;③取得不少于1项国家发明专利(排序前3)。
5.已入选市级及以上人才工程的申报人不予重复支持。
(三)支持领域
1.优先支持研究方向符合科技前沿发展趋势的全市主导产业、各县(市、区)首位产业科研人才。
2.优先支持科技特派员、2023年度“双向双聘”专家、市级以上研发平台主要技术负责人。
3.2023年度青年人才立项项目评审得分前3名予以连续2年支持。
四、研发投入后补助项目
对规范建立研发投入辅助账,且2023年度研发投入达到一定水平的科技型企业,可以申报该类项目,具体申报要求待2023年度研发投入统计结果公布后,再另行通知。
附件2
申报项目享受加分政策评分表
项目名称:
申报类型:□重大(点)项目 □一般项目 □人才项目
评价指标
评价科室
记分依据
得分
加分项
1.获批了市级以上研发平台的单位(含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新型研发机构、引进共建高端研发机构、科研飞地等),其中获批了市级研发平台加2分,省级研发平台加3分,国家级研发平台加5分,本项累计最高5分。
高新科
计划科
引智科
农社科
2.进入“百户育苗”名单企业加2分、种子企业加3分。
科创中心
3.前一年度研发费用总量或增幅前100名企业加2分。
计划科
4.有省市科技特派员对接服务的单位加2分。
农社科
5.2023年亩产效益领跑企业加2分。
农社科
6.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加3分。
高新科
7.项目负责人为2023年度“双向双聘”专家的加1分。
引智科
合计(累计最高10分)
备注:由各业务主管科室本着实事求是、公平公正的原则,依据相关领域申报项目提交的附件佐证材料认真评价。不同项目加分可累计,累计分值最高不超过10分。
科室: 负责人: 时间:
赣州市科技局办公室 2024年6月7日印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