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康区唐江镇长音村严屋组高标准农田项目区,机耕道纵横交错,灌排渠道整齐规范,土壤肥沃。过去这里杂草丛生、灌木林立,该区通过民主反馈了解群众需求后,对60余亩撂荒土地进行综合治理,将其改造成高标准农田。村民们表示,农田改造行动解决了长期以来的撂荒问题,为农业生产带来了实实在在的便利和收益。
为纵深推进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集中整治,打好乡村振兴资金使用监管突出问题专项整治突击战,近年来,南康区以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为重要抓手,大胆探索改革路径,查找制度漏洞,补齐制度短板,确保资金项目监管规范化、常态化、长效化,切实防止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反弹,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了强劲动能。
南康区推行“乡村主建、农民主体”高标准农田建设机制,有效解决了以往农业农村部门在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中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所带来的监管难题。该区明确由区农业农村局履行“五统一”(统一勘测设计、统一造价评审、统一竣工验收、统一上图入库、统一督促指导)职能,转型为全区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的牵头单位,乡(镇、街道)则作为项目实施主体,全面负责项目施工监管及建后管护等工作,实现了监管分离,让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权责更加清晰。
为充分调动群众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中的积极性,该区创新推出“三民”(民主动员、民主监督、民主反馈)参与机制,引导群众从项目“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在民主动员环节,以村民小组为基本单位召开项目动员大会,确保80%以上户主代表参会;对未能到会的群众,村干部通过微信、短信等方式逐人告知项目情况,实现项目启动信息全员覆盖。在民主监督方面,组建以村民代表为核心的监督小组,让其全程参与项目设计方案研讨、施工过程监管、最终验收评估等关键环节,保障建设过程透明。在民主反馈方面,通过村口横幅、项目公示牌、村级微信群等渠道,主动公开施工方、监理方、乡镇主管部门等相关单位联系方式,构建起“渠道公开、流程透明、响应及时”体系,切实保障群众的话语权和参与权。
改革实施以来,南康区高标准农田建设取得了质效双升的效果,不仅实现了从“政府推动”到群众主动“我要建”的深刻转变,各项目区监督小组还累计提出合理化建议200余条,推动设计改进30余处,使项目建设精准契合农业生产实际需求。建成后的高标准农田让耕地质量显著提升,水稻亩均产能增加45公斤,农户亩均年增收约130元,种粮大户从2022年的361户、种植面积8.5万亩壮大至2025年的1217户、种植面积29.3万亩,农业机械化率从82.69%提升至85.16%,为保障粮食安全、推进农业现代化筑牢了坚实基础。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