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怀版 无障碍 无障碍

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页>市政府各部门信息公开>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新闻发布

在线检阅: 搜索

英皇娱乐,英皇国际娱乐关于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实施中期评估情况的报告

访问量:

——20231228日在市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上

市发展改革委主任 卢述银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受市政府委托,现就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实施中期评估情况报告如下,请予审议。

“十四五”以来,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纵深推进我市“三大战略”“八大行动”,积极应对错综复杂的发展形势和多重超预期因素影响,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20212022年均列全省综合考核一类设区市第一名,10项工作获国务院督查激励、占全省1/3,规划《纲要》各项目标任务总体进展顺利,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一、《纲要》主要目标进展情况

总的来看,2021-2022年,规划《纲要》确定的6大类32个主要指标总体符合预期,实现了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具体可概括为“六个新台阶、六个新提升”。

(一)迈上六个新台阶。地区生产总值迈上4000亿元台阶,据初步核算,2022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4523.63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迈上5万元/人台阶、达50352/人,折合约7500美元/人,处于中等偏上收入国家(地区)水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迈上300亿元台阶,达306.06亿元;实际利用省外2000万元以上项目资金迈上1000亿元台阶,达1200.42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迈上2000亿元台阶,达2100.01亿元;规上工业营收迈上4000亿元台阶,达4818亿元,赣州综合实力大幅提升。

(二)实现六个新提升。一是产业结构实现新提升。三次产业占比由2020年的11.438.150.5,优化调整为2022年的10.040.349.7,其中二产占比提高2.2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27.1%,较2020年提高8个百分点。二是创新赋能实现新提升。2022年,研发投入经费支出占GDP比重1.72%,较2020年提高0.14个百分点,两年提高值高于全省0.08个百分点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5.33件,提前超额完成20254.5件的规划目标。三是协调发展实现新提升。新增6个县GDP过百亿,18个县(市、区)GDP全部达百亿元以上2022常住人口城镇化率57%,较2020年提高1.69个百分点,两年提高值高于全省0.06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84下降为2.66,快于全省0.08的下降幅度。四是改革开放实现新提升。营商环境评价进入全省前列,利用省外项目资金增幅持续领跑全省,2021-2022年出口总额、实际利用外资年均增幅高于预期目标。五是生态环境实现新提升。森林覆盖率稳定在76%以上,中心城区PM2.5全省最低,监测断面水质优良比例100%,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高于规划目标3.4个百分点,单位GDP能耗降幅完成省下达目标。六是民生福祉实现新提升。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稳居全省前列,2022学前教育毛入园率、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分别高于全国4.24.31.9个百分点,每千名老人拥有护理型床位数16.07张、高于规划目标3.02,每千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数、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数均达预期目标进度

二、《纲要》重点任务实施情况

(一)三大战略纵深推进。一是振兴发展迈上新台阶。争取国家层面印发实施《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意见》《赣州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方案》以及支持革命老区4个重点领域实施方案,省级层面印发实施《支持赣州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的若干政策措施》《赣州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发展规划》《江西省促进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条例》,赣州成为获国家、省重大政策支持数量最多、含金量最高、政策体系最为健全的革命老区。二是全面融湾实现新跨越。深赣对口合作上升为国家战略,赣粤两省政府联合印发五年对口合作实施方案,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与赣州职业技术学院开展深度合作办学,赣南科技学院与华为合作共建电子信息现代产业学院、数字经济领域公共实训基地,深赣港产城一体化合作区、赣州粤港澳大湾区人才科创中心、深圳科技园赣州园区、全国首家深圳精品展销中心(赣州)等合作平台落地实施,深赣两市合作共建产业园区基本达成共识。三是省域副中心城市建设取得新成效。加快建设“六个区域性中心”,稀土全国重点实验室列入中国科学院组建序列并启动筹建组建赣州职教联盟,赣南医学院更名为赣南医科大学新增上市企业10家、总数达19三百山获评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丫山、南康家居小镇、郁孤台旅游休闲街区分别列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工业旅游示范基地、旅游休闲街区引进传化集团、顺丰、京东、中通、申通等头部企业落户赣州并建成运营物流园区入选国家现代流通战略支点城市获批建设2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入选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重点联系城市章贡区上榜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

(二)产业发展提质增效。一是工业倍增升级加快。形成了现代家居、有色金属和新材料、电子信息、纺织服装等4个千亿元产业集群,稀土新材料及应用集群入选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中国稀土集团落户赣州、填补了江西没有央企总部的空白,格力电器、佳纳能源、吉利耀能、富联精密等一批头部企业接连落户,规上工业企业数量和增量全省第一,营收百亿企业从零增至4家,千亿级园区实现零的突破,赣州跃居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城市第60位。二是科技创新能力提升。获批新药创制全国重点实验室,成立市产业技术研究院、赣南创新与转化医学研究院,组建运行稀土、现代家具产业科技创新联合体,获批首批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试点城市,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970家、独角兽企业(潜在、种子6家、瞪羚企业(潜在)65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7家,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井冈质量奖实现“零”的突破。三是数字经济发展提速。入选国家区块链创新应用综合性试点城市、国家特色型信息消费示范城市,成功创建“千兆城市”,组建全省首个信创联盟,上云企业突破5万家,赣州跻身全国数字经济城市发展百强榜第56位。

(三)改革开放走深走实。一是营商环境优化升级。以“大湾区能做的,我们也要能做到”为目标,持续开展对标大湾区优化提升营商环境行动,全面推行“市县同权”、相对集中行政许可权、工程建设项目“一站式集成”审批、惠企政策集中兑现、企业开办便利化、“一网通办”等改革,市本级审批环节平均压减43%,申请材料精简37%,办理时限压缩36%,“干就赣好”营商环境品牌不断打响。二是重点改革稳步推进。国资国企改革创新三年行动任务圆满完成,国有融资担保机构实现县域全覆盖,普惠金融试验区建设通过国家中期评估,乡村治理“积分制”、大余宅改试点、石城移风易俗等改革经验在全国推广。三是开放合作不断提升。开放平台发展壮大,赣州国际陆港获批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中欧()班列开行量保持全省首位,赣州综保区在全国综保区发展绩效评估中连续两年进入中西部20强,全市跨境电商业务量突破1000万单。招大引强力度加大,举办展览数量和规模列全国地市级第八位,2021年以来引进百亿项目19个,获评全省唯一“中国投资热点城市”,越来越多的企业家看好赣州、投资赣州。

(四)城乡面貌大为改观。一是城市功能品质提升。快速路通车里程103公里,蟠龙大桥、稀土大桥建成通车,南河大桥拓宽改造,赣州大剧院、市图书馆、市文化馆、市城展馆建成开放,改造老旧小区791个、各类棚户区7.12万户,入选全国城市体检样本城市,创成国家卫生城市,获评中国十大“心仪之城”。二是乡村振兴全面推进。脱贫攻坚成果全面巩固拓展,粮食生产实现“十连丰”,赣南脐橙连续九年居全国水果类地理标志产品价值榜首,脐橙、蔬菜、油茶产业规模和产值全省第一,认证富硒产品1162个、全省最多,培育规模以上预制菜企业32家,所有行政村集体经营性收入稳定在15万元以上。三是基础设施实现突破。赣深高铁、兴泉铁路建成通车,瑞梅铁路开工建设铁路营运里程923公里、较2020年增加260公里。大广高速南康至龙南段扩容、寻龙高速、信雄高速建成通车,高速公路通车里程1743公里、较2020年增加184公里。完成普通国省道改扩建200公里,新改建农村公路2842公里。瑞金机场明年建成通航,赣州即将进入“双民用机场时代”。赣州五云综合枢纽码头开港运营,赣粤运河前期规划研究有序推进。华能秦煤瑞金电厂、信丰电厂一期建成投运,信丰电厂二期获得核准,实现县县通管道天然气。梅江灌区全面开工建设,平江灌区获批立项,赣州获批全国唯一革命老区水利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五)民生福祉明显改善一是民生保障力度加大。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超八成。组建赣州人才集团,就业服务示范区项目获评全国示范。新(改、扩)建公办幼儿园119所、中小学校194所,义务教育超大班额全面消除,赣南科技学院、和君职业学院开办招生,结束了无市属本科和民办高校的历史。入选国家深化医疗服务价格改革试点城市,建成市妇幼保健院新院、市肿瘤医院门诊医技综合大楼、市中医院门诊大楼县级人民医院全部达国家县级医院综合服务能力建设标准。城市和农村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覆盖率分别达100%87%,入选国家儿童友好城市。推出《一个人的长征》《长征第一渡》《长征组歌》等文艺精品力作。全国足球改革试验区建设全面推进,崇义入选全国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县。二是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完成第三轮东江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协议签订,入选全国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绿色矿业发展示范区,省级以上园区绿色化、循环化改造实现全覆盖,石城、上犹获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赣州获评中国最具生态竞争力城市。三是社会大局和谐稳定。重点领域风险总体安全可控,金融、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政府债务控制在合理区间。安全生产稳中向好,获批创建国家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综合验区,获评全省首批食品安全治理示范城市,公众安全感、公安满意度连续年全省第一。

三、《纲要》实施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

总体来看,《纲要》实施达到中期预期进度,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但对标“走在前、勇争先、善作为”的目标要求,还存在不少短板问题。

(一)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从外部环境看,全球经济增长动能不振外部环境不稳定不确定成为常态。从内部条件看,经济恢复基础不牢,疫情带来的“疤痕效应”仍未消除,需求不足、预期偏弱等制约因素仍然存在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

(二)产业竞争力有待提升工业化率不高,资源型、传统型产业占比较高,产业集群效应不明显创新能力有待提升,研发投入强度低于全国、全省。

(三)县域经济总体偏弱。除中心城区外,2022GDP300亿元的县仅2,全市无一县进入全国百强县中部地区百强县。同时,地区人均生产总值差异系数仍然较高区域协调发展不足,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低于全国、全省。

(四)发展后劲有待增强。受经济下行影响,市场主体信心不足,企业扩大投资趋于谨慎,区域招商引资竞争加剧。链主企业、头部企业偏少,尚企业入围全国民营企业五百强开发区经济规模总量偏小,营收百亿元以下园区仍未实现清零

(五)民生品质还需提升基础设施不够完善连接东西方向的高铁通道还未形成,仍有5个县未通铁路;农村电网设施薄弱,供电可靠性有待提升;水库数量、库容在全省占比较低,崩岗占全省近八成。公共服务水平不高暂无“双一流”建设高校,医疗、养老、托育等领域仍有不少短板

四、推进《纲要》实施的对策建议

推进“十四五”后半程顺利实施,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聚焦“走在前、勇争先、善作为”的目标要求,在深入实施“三大战略、八大行动”基础上,更加突出“一核引领、两轮驱动、三大提升”,将项目贯彻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加快建设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一)“一核引领”:以实体经济为核心,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1.坚定不移工业强市。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江西要强起来,工业必须强起来”重要指示精神,大力实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现代化建设7510”行动计划。一是做强产业集群。聚焦产业高端化、产品终端化、科技前端化,转型升级家具、有色金属、纺织服装、建材化工、食品等传统产业,发展壮大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发展信息通信、人工智能等未来产业,尽快补齐电镀、钣金、铸造、锻造、表面处理等关键工序短板,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协作配套。二是培育龙头企业。实施“链主”企业培育计划,充分发挥中国稀土集团等企业龙头作用,每条优势细分产业遴选1-3“链主”企业,支持“链主”企业牵头搭建行业协会、产业联盟等服务平台三是强化园区支撑。推进开发区行政管理、开发建设、投资运营、人事薪酬等改革,支持符合条件的开发区扩区调区,持续开展“亩产效益”综合评价,力争各开发区在全国全省位次前移。四是加快数字赋能。深入实施上云用数赋智工程,支持重点产业、龙头骨干企业数字化改造,加快建设一批智能车间、黑灯工厂、产业大脑,推进5G、工业互联网建设和创新应用

2.提档升级现代农业。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步伐一是提质量。实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深入开展提升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三年行动,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推进农业生产“大托管”服务改革试点,着力打造脐橙、蔬菜、油茶、畜禽、稻米五大百亿级主导产业集群,各县(市、区)每年新培育年营收超亿元企业1家以上。做大做强富硒产业集群,建设全国重要的富硒农产品供应基地。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抢占预制菜新赛道各县(市、区)每年引进至少1个投资额5000万元以上的农产品加工项目,加快培育一批规上预制菜加工企业二是创品牌。全面对标江西农产品“赣鄱正品”品牌建设体系,加强农产品营销体系建设,提升市农产品运营中心功能,推进赣南脐橙、赣南茶油等区域公用品牌保护提升。三是拓市场。完善“互联网+第四方物流”供销集配体系,加快补齐农产品冷链物流短板加强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建设合作,培养一批带货主播和电商新农人。

3.繁荣发展现代服务业。充分释放千万人口大市消费活力,构建与省域副中心城市相匹配的现代服务业体系。一是建设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深入挖掘商贸消费潜力,打造一批核心商圈特色商业街区,推进住宿餐饮业连锁化、品牌化发展,提振汽车等大宗消费,加快发展会展经济、赛事经济等新业态。加快发展现代物流,推进国家现代流通战略支点城市建设,引进大型物流企业设立营运、仓储、分拨中心,完善城乡冷链物流骨干网和农村寄递物流体系。二是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完成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年任务,纵深推进“映山红行动”升级工程,加快设立深赣产业合作基金和锂电新能源产业基金,做强地方法人金融机构。三是建设区域性文化旅游中心。大力实施“引客入赣”工程,深入挖掘红色、宋城、客家、阳明等特色文化内涵,提升改造江南宋城历史文化旅游区、阳明湖景区,加快建设方特二期,推动石城温泉康养旅游度假区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积极发展乡村民宿、文创农业、健康养生等新业态。

(二)“两轮驱动”:以创新和开放为两轮,加快提升核心竞争力和市场话语权

1.坚持以创新育动能。推动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资金链深度融合,更大力度驱动高水平高质量发展。一是提升创新能力。依托中国科学院赣江创新研究院、中国稀土集团、国家稀土功能材料创新中心等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稀土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支持赣南创新与转化医学研究院建设国家级生物医药创新平台,开展“科研院所联千企”等活动,着力提升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二是促进成果转化。探索设立市级科技创新投资引导基金,聚焦稀土钨新材料、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能源等重点领域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建设一批转化中试基地,组建市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建成稀土新材料及应用、新能源及新材料、钨新材料及应用、电子信息、现代家具等五个产业集群科技成果分中心三是加强人才引育。深入实施“苏区之光”“赣才回归”等人才计划,完善人才管理、评价、流动、激励机制,柔性引聘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领军企业高端人才,提高留赣就业高(职)校毕业生比例

2.坚持以开放拓市场。用好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快打造内陆地区改革开放高地。一是深度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推进深赣对口合作走深走实,推动省级层面出台支持深赣对口合作政策措施,推动深赣共建产业合作园区实质性建设,推深赣港产城一体化合作区、深圳科技园赣州园区、赣深无人机产业基地等重点合作项目建设提速增效,努力在全国20个革命老区重点城市对口合作工作年度评估中争先创优。加强与广州、东莞、佛山等其它大湾区城市合作,主动融入大湾区产业链供应链、服务链。二是全力以赴招大引强。深入开展招商引资“赛马比拼”,强化资本招商、基金招商和产业链招商,办好“粤企入赣”等招商推介活动,引进更多具有引领性的大项目好项目推动签约项目早注册、早开工、早进资、早投产三是稳定外资外贸发展。推动赣州国际陆港、综合保税区、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四区”融合发展,培育壮大外贸经营主体,加强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和地区、RCEP成员国等经贸合作

(三)“三大提升”:提升营商环境、县域经济、幸福指数,加快打造宜居宜业现代化赣州

1.提升营商环境。毫不动摇支持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力争营商环境达到全国一流水平。一是对标学。坚持“大湾区能做的,我们也要能做到”,深入实施对标大湾区优化提升专项行动,每年梳理一批对标提升改革清单,完成营商环境创新试点三年40条重点任务、127项改革举措,推动各指标业务重塑、流程再造,营造比肩大湾区的营商环境,打响“干就赣好”营商环境品牌。二是敢于试。大力推进数字政府建设,深化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城乡治理“一网统管”、政府运行“一网协同”、数据资源管理等数字化改革,推进民意速办改革,优化提升“市县同权”、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审批监管联动改革,探索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强化中介服务管理,在更多改革领域创造一批可复制推广的“赣州经验”。三是系统治。完善政企沟通机制,用好政企圆桌会、领导挂点帮扶、企业特派员等服务机制,持续开展涉企违规收费、“新官不理旧账”专项整治,全面化解涉企问题矛盾纠纷,切实提升市场主体满意度和获得感。

2.提升县域经济。树牢“强市必强县,县兴则市兴”理念等,大力实施县域经济倍增计划。一是提升县域经济规模。出台加快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政策措施,支持县域首位产业、特色产业发展,赋予县域经济发展更大自主权,加快实现中部地区百强县“零的突破”。二是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健全区域协调发展机制,推进“一核五区”协调发展,出台支持赣粤边区域产业合作示范区(龙南)、瑞金市加快建设高水平中心城市的政策文件,增强中心城区和市域中心综合实力和辐射带动力,推动河东片区、河西片区高质量协调发展。三是夯实基础设施支撑。交通方面,加快瑞梅铁路建设,建成遂大高速、大广高速吉安至南康段扩建、瑞金机场,开工长赣高铁、济广与厦蓉高速会昌联络线、定南通用机场,力争开工兴国至樟树高速、赣州至安远至寻乌高速、石城通用机场,适时开工寻乌至全南高速西延,推进赣粤运河前期规划研究。能源方面,开工信丰电厂二期赣县、寻乌抽水蓄能电站,建成赣州东、赣州北500千伏输变电以及赣州500千伏变电站增容改造项目,力争闽赣异步联网、第二回入赣特高压直流工程落点赣州,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自建变电站。水利方面,发挥市县水利投融资平台作用,加快实施632个农饮提档升级项目,开工平江灌区、上犹平富中型灌区,建成梅江灌区和定南洋前坝、兴国洋池口、于都岭下、龙南茶坑中型水库,抓好水土流失、崩岗侵蚀治理。

3.提升幸福指数加快推进共同富裕,不断增进民生福祉。一是推进乡村振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加强“三类人员”动态监测和精准帮扶,逐步提高中央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投入产业比例,确保脱贫人口和监测对象生产经营性收入有较大提升。深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加快农村公路、供水、供气、环保、电网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村教育、医疗、养老等基本公共服务水平。二是优化生态环境。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优化保护重要生态空间。加强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持续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提升攻坚战,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示范区建设,深化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确保完成各项生态环境约束性规划目标,生态环境质量保持全省前列。加速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推进碳达峰“十大行动”,强化能耗双控和“两高”项目管理,做好能耗双控转向碳排放双控衔接,全域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建设,积极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和国家碳达峰试点城市。三是提升公共服务。推进高质量就业服务示范区建设,抓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军人、脱贫劳动力等重点群体就业,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加快建设区域性教育中心,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加快高水平综合性大学建设,优化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学科专业设置,积极创建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加快建设区域性医疗养老中心,建成2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新院区,完善县、乡、村三级医疗服务网,扩大养老托育服务供给,推进“平急两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繁荣发展文化体育事业,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创建全国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城市。牢牢守住安全底线,防范化解金融、政府债务、房地产市场等重大风险隐患,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争创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

展望未来,机遇与挑战并存,目标催人奋进。实现“十四五”规划《纲要》确定的目标任务,更加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解放思想、开拓进取,扬长补短、固本兴新,不断开创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新局面奋力谱写现代化赣州新篇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