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江两岸,绿树葱茏;田畴沃野,瓜果飘香;城市乡村,天蓝地绿……秋日,走马全南,满目皆景、风光无限,一幅和谐美丽的生态画卷跃然眼前。
近年来,全南县树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逐“绿”而行,向“新”发力,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不断厚植生态文明底色,积极探索“两山”转化新路径,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绿色发展动能,推动“生态佳”迈向“生态+”,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共赢,绘就生态环境高颜值、经济发展高质量的“双高”新画卷。
治山理水 厚植生态底色
“我经常沿着桃江两岸晨跑,岸边绿化很美,鸟语花香,在这种环境下跑步,很享受。”谈起江西全南桃江国家湿地公园,市民黄健笑着竖起大拇指。
桃江国家湿地公园风景如画的背后,是全南县对生态环境的倾心守护。该县下足“绣花功夫”,在治水、治气、治土上持续发力,加强流域内入河排污口排查监管,形成排查溯源成果报告及“三单一图一方案”,抓好“四尘三烟三气”治理,推进企业、矿山周边耕地污染问题整治,厚植生态底色,织密生态保护“安全网”。目前,全县森林覆盖率达83.39%,湿地保护率为67.28%,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
生态环境不仅要重“治”,还要严“管”。全南县大力落实河湖长制,设立县级河湖长7名、乡(镇)河湖长27名、村级河湖长86名,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河湖长制工作网络,实现所有水域全面“挂长”。同时,该县整合检察机关、水利部门等多方力量,建立“生态卫士”综合执法机制,推动“各管各”向“一起管”转变,一体推进生态环境保护,防范化解生态环境风险。在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考核中,全南县生态环境质量连续2年评价结果为“变好”。
绿富共赢 释放生态红利
走进全南县龙下乡川垇村溪石斑鱼养殖基地,只见连片鱼池与青山绿水相互映衬,养殖户刘鹏建穿梭在鱼塘之间,舀料、撒料动作一气呵成,鱼儿们争先恐后出来觅食。
“鱼池里用的是山泉水,清澈无污染,养出来的鱼不仅没有土腥味,还个大肥美,深受消费者青睐。”刘鹏建说,从开始探索溪水仿野生养殖模式,到现在形成集苗种繁育、生态养殖、水产销售于一体的养殖产业链,带动了周边17户脱贫户就业增收,预计今年产值可达430余万元。
活水养鱼“游”出致富路,是全南县构建生态产业体系、畅通生态富民路径的生动体现。在逐“绿”前行的路上,如何实现点“绿”成“金”?该县深耕农业特色产业版图,扎根“土”、体现“特”、形成“产”,以生态产品的高“含绿量”催化出生态产业的高“含金量”,引进江西自然之星、伊珩现代农业等龙头企业,助推有机蔬菜、芳香花木、活水养鱼等一批特色产业开花结果,把生态资源转化为优质产业,走出了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绿色发展之路。
一片致富叶、一条活水鱼、一株石斛草、一棵油茶树……越来越多的绿色资源变成富民产业,鼓起了群众的“钱袋子”。全南县聚焦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着力壮大生态农业、绿色工业,不断拓宽生态增值增收空间,设定招商引资“绿色门槛”,严把项目生态环境准入关口,聚力构筑绿色产业体系,做强做优绿色经济。目前,全县水产养殖面积达2.38万亩,蔬菜种植面积约12万亩,发展森林药材和林下作物3万亩。
活用山水 催生“美丽经济”
傍晚时分,秋雨初歇,来自广东的游客朱敏走出民宿,漫步在雅溪古村景区,流连于清溪绿树、青砖黛瓦、石板幽巷间。
“我们一家人趁假日来这里游玩,体验客家风情,品尝全南美食,置身山水之间,舒心惬意。”朱敏对全南的生态美景不吝点赞。
生态“布景”,文化“搭台”,旅游“唱戏”。全南县积极拓展绿色发展路径,将生态颜值转化为经济产值,盘活闲置土地,打造特色民宿,拓展农业研学、非遗展演、森林度假等旅游项目,培育生态旅游新业态,优化旅游消费环境,以高品质生态风景、高标准旅游服务、高质量文化供给,推动“生态佳”迈向“生态+”,让“好风景”转变为“好钱景”。
在活用山水中,全南秀美风景走出“深闺”,迎来八方游客。该县立足良好生态资源禀赋,精心打造了雅溪古村、天龙山景区、攀岩小镇等国家4A级旅游景区及10个乡村旅游点,用好生态景观、地方人文、特色农业等资源,推出绿色康养、客瑶文化、生态休闲、运动健康等主题精品旅游线路,打造文旅产业“聚能环”,持续唱响“绝美全南更胜画”旅游品牌,推动全县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今年1月至8月,该县接待游客568.71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50.19亿元。(特约记者陈海明 通讯员廖莹君)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