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随着《长安的荔枝》影视化作品热播,这段跨越千年的荔枝传奇再度引发关注。鲜为人知的是,在这场惊心动魄的荔枝转运之旅中,始终绕不开一个关键节点——江西大余的梅关古道。它如同一枚历史的榫卯,牢牢嵌在南北交通的脉络里,迎来送往一批批客家先民,见证了客家文化的千年繁华,堪称客家历史文化的“活化石”。
四条线路,三条绕不开的梅关
唐代的岭南幅员辽阔,涵盖今广东、广西、海南等广大地区。在影片《长安的荔枝》中,“荔枝使”李善德为完成荔枝北运任务,设计了4条水陆结合的运输路线:走梅关道,穿梅关到韶州,沿虔州、吉州、洪州、江夏,跨长江到鄂州、随州,经襄州走商州道;走西京道,自乳源至郴州、衡州、潭州而至江陵,直线距离最近的线路,接着北上襄州;走梅关道,但过长江之后,直线北进至宿州,利用大唐的江淮漕运路线,沿汴河、黄河、洛水至长安;从广州出发,走水路由珠江入溱水、浈水,过梅关而入赣水,直至九江而入长江,至江夏上溯汉江到襄州,沿丹江直达商州,再转陆运走商州道,直达长安。这4条路线中有3条要经过梅关古道。
经反复测算,李善德选定的最优路线全程约2800公里,走梅关道至吉州,转西北到潭州后换水路,经汨罗江入洞庭湖,横渡长江沿汉江至襄州,再经襄河、丹河到商州,最后下舟乘马,沿商州道入关中,走蓝田至长安。
对照现代地理,即从岭南出发,通过梅关古道进入江西省境内,然后换水路走长江、入汉江、过襄阳,最终再转陆路进入关中地区,抵达西安。
路线中提及的梅关道便是如今位于江西大余与广东南雄之间的大庾岭(又称“梅岭”)上的梅关古道。“唐初,这条路被称为大庾岭道并非称梅关古道,随着大庾岭因山上逐渐多梅而称作梅岭、梅山,至五代末宋初时,梅山、梅岭已成为大庾岭的代称。”江西客家博物院的讲解员罗芳如是介绍。
江西“重险”,隔绝南北的天然屏障
梅关古道所在的大庾岭,本应是南北往来的捷径——南接两广,北连江西赣江上游,天然具备沟通中原与岭南的地理优势。
但现实是,大庾岭经信丰后折向东南,入全南境内与九连山衔接,绵延200多公里。且大庾岭为花岗岩断块山,海拔超过千米,山势陡峻,犹如横亘在岭南岭北的一道天堑。清初顾祖禹在他的著作《读史方舆纪要》中,便将这道天堑称为江西“重险”。
若想避开大庾岭,取道今湖南境内的衡阳、郴州北上,不仅沿途更为艰险,且湖湘一带在当时的发展程度不及东部的江淮地区,对于南来北往的商人而言几乎无利可图。因而,打通大庾岭是十分必要的。
其实,这道天堑早在秦时便开通了一条山路。史料记载,公元前214年,秦始皇派遣50万大军分5路南征百越,其中一路途经大庾岭时,看见岭上到处都是悬崖峭壁,只好停下来劈山开道。经过数月努力,一条简易山路才得以诞生。不过,当时虽然有了山路,但道路崎岖,行走其中,一不小心就会跌下深谷。
张九龄上奏,劈开天堑的千年壮举
大庾岭的崎岖难行让南来北往的人们苦不堪言,这从一些古诗词中便可见一斑。唐代诗人宋之问在唐中宗神龙元年(公元705年)时被贬岭南,经过大庾岭时曾一连写下《早发大庾岭》《题大庾岭北驿》等诗,借描写大庾岭的难行,表达其遭贬谪的郁闷心情。
唐代重臣张九龄在《开大庾岭路记》中也曾描述大庾岭的崎岖:“初,岭东废路,人苦峻极,行径寅缘,数里重林之表;飞梁嶪嶻,千丈层崖之半。颠跻用惕,渐绝其元,故以载则曾不容轨,以运则负之以背。”这并非道听途说,而是张九龄的亲身见闻。
据史料记载,唐开元四年(公元716年),时任左拾遗的张九龄告病归乡时曾途经大庾岭,他看见岭路险峻,百姓苦不堪言。正因此,张九龄便上奏唐玄宗,请求开凿大庾岭,以改善南北交通。
“当时因经济发展需要,唐玄宗下诏令张九龄主持扩展工程。”罗芳援引史料说,这项浩大工程历经艰辛终获成功,大庾岭古道由此畅通。张九龄的壮举,为南北交通劈开了一道关键缺口。
终成通衢,两地经济文化双向奔赴
“梅关一凿通南北,客家先民出关去”。张九龄主持开凿大庾岭,堪称我国交通史上的奇迹。自此,梅关古道成为中国人口南迁大动脉,前后三批百万以上的中原客家先民源源不断地翻山越岭,南下驻足生息。
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陆路交通要道,它见证了客家移民的艰辛奔波,也见证了客家文化从萌芽到繁荣的全过程,是客家历史文化的“活化石”。
“古道的开通,带来了经济和文化的开放交流。”大余县博物馆馆长黄敏介绍,历代商旅队伍沿着梅关古道到达岭南,完成粤盐、赣米等交易,并将中国丰饶的物产,特别是享誉世界的瓷器、丝绸、茶叶等,运往世界各地。梅关古道上一时“商贾如云,货物如雨”。明清时期,梅关古道的经贸税收占江西税收的1/4,这样繁荣的盛景持续到近代粤汉铁路、雄余公路修通。
值得一提的是,梅关古道开凿后,被贬至岭南地区的官员都会经此南下,纵情山水的文人墨客也需要经此南下北上。这些达官贬臣、文人骚客在梅岭留下了许多清词丽句、佳作名篇,让这里俨然成了文人墨客的抒情圣地。
据江西省诗词学会原会长胡迎建介绍,从南朝陆凯第一首题咏大庾岭的诗起,到唐代的宋之问、张九龄,宋代的欧阳修、苏轼、文天祥,明代的戚继光,清代的袁牧,直至近现代的陈毅、田汉,无数文人墨客在悠悠大庾岭上留下了数千首诗文,在我国文学史上一枝独秀。
诗意传承,从“梅花诗国”到文化名片
历代文人墨客留下的数千首诗篇,使大余县成了远近闻名的“梅花诗国”。改革开放后,当地对梅关古道进行了专款重修,并重建了来雁亭、半山亭、望江亭等文化古迹,修建了陈毅《梅岭三章》碑刻,还在古道两侧种植了梅树27公里,形成了“一路梅花一路诗”的亮丽风景线。
如今,诗词文化已成为当地一张闪亮的文化名片。除了专业的县诗词楹联协会外,当地多个乡镇都组建了农民诗会,每年谷雨时节,人们便相聚大庾岭,共襄“谷雨诗会”。
据黄敏介绍,为加强对梅关和古驿道保护修复与活化利用,县里公布了梅关和古驿道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所在单位与县文物行政管理部门签订文物保护协议,建立文物保护单位档案,并安排了专门的文保员。
近年来,大余县致力于延续客家文化与精神魂脉,把传承和保护客家文化同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紧密结合,以提升梅关古驿道为核心,陆续打造了南安府衙、东山大码头等承载着深厚客家文化景点,继承和发扬了客家传统民间歌舞“板凳龙”、客家特色菜肴等民俗,探索了一条具有大余特色的客家文化传承发展新路径。
踏古径,赏寒梅,历史与诗意在脚下交融。如今,大余县将梅关古道和南方红军三年游击战争纪念馆、丫山旅游度假区等文旅资源有机融合,让这条串联着田园、乡村与古迹的路,在南岭间缓缓舒展,续写着与梅、与诗的千年缘分。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