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赣南红土地上的低空索道机器人首次划破晨曦,到全球首条永磁磁浮轨道交通试验线的无声疾驰;从《农村公路日常养护规范》赣州市地方标准的发布实施,到新型双挂汽车列车的示范运行;从全国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示范县的成功创建,到赣州低空经济产业的蓬勃兴起——江西赣州,这座被赋予“全国唯一革命老区交通强国建设试点”使命的城市,正以一场波澜壮阔的交通变革,书写着新时代的革命老区振兴答卷。
破题:从“末梢”到“枢纽”的顶层突围
“过去提到赣州,人们总会联想到‘老、少、边、穷’,但今天的赣州,正在成为连接长三角、粤港澳与大西南的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赣州市交通运输局局长谢文才指着规划图说道。
自2020年开展交通强国建设试点以来,赣州以“一把手”挂帅的攻坚态势,打破部门壁垒,将交通规划与产业、民生、生态深度融合。一系列重磅文件接连出台,从《革命老区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到《推进交通强市建设行动计划(2024—2027年)》,赣州用“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决心,构建起加快交通强国建设的“四梁八柱”。
拓新:从“试点”到“示范”的全国样本
在安远县,一场“三位一体”的物流革命正悄然改变乡村生活。农特产品进城、工业品下乡通过智运快线实现“随时发、准时到”,物流成本降低50%以上。这一模式不仅荣获中国公路学会特等奖,更成为全国交通强国试点工作推进会上的焦点案例。
而在兴国县,“红轨”的竣工则标志着中国磁悬浮技术路线的全新突破。世界首条永磁磁浮轨道交通系统工程试验线,不仅是中国技术的自信亮相,更为山区城市交通提供了新解决方案。
低空经济更是赣州的“亮点”。全国首个无人机物流配送试点、首张无人机航空运营许可证、首座双台式工业级无人机射流式风洞实验室……“五个第一”背后,是4.4万平方公里空域的资源释放和产业链的快速集聚。
攻坚:从“短板”到“网络”的立体跃迁
试点以来,赣州交通投资突破千亿元,一系列重大工程按下“快进键”:
公路成网。“四纵四横九联”的高速公路网形成11条出省高速通道,4小时可直达海西、粤港澳;“五纵五横”的干线公路网悄然“提质”;近4万公里农村公路成为老百姓家门口的致富路、幸福路、连心路、振兴路;128.5公里的城市高架,编织起城市内部的“半小时通道”。
铁路延伸。赣深高铁打通南向通道,兴泉铁路缩短横向时空,瑞梅铁路填补三县“空白”,长赣高铁即将全线开工,赣州成为国家“八纵八横”高速铁路网重要节点。
水运起步。千吨级货运码头开港运营,赣州至九江实现三级通航,赣粤运河工程论证研究取得新进展。
航空提速。瑞金机场通过行业验收,通航进入倒计时,赣州将成为全国少数拥有双运输机场的地级市,定南、石城通用机场开工建设,赣州“一干一支七通用”区域性航空布局加快形成。
跨越:从“梗阻”到“通畅”的服务升级
在赣州市区,“网约公交”和定制客运已成为市民日常。76条定制客运线路、22条定制公交专线、22条社区专线、4条旅游专线构建起覆盖全境的灵活出行网络,年服务人次超4000万。
而在乡村,2206个客货邮融合站点,211条客货邮特色融合线路,以及无人机物流配送模式的探索应用让农产品出村、工业品进村“双向奔赴”。
在赣州国际陆港,开往中亚五国及欧洲22个国家151座城市的中欧班列,驶向深圳港、广州港、厦门港、宁波港、太仓港的铁海联运“三同”班列共同构建了赣州连接“一带一路”的全方位物流网络。
赋能:从“人防”到“智治”的智慧转型
智慧交通数据中心屏幕上,全市3000余辆重点营运车辆的轨迹实时跳动,89个治超点位、20个汽车场站的画面清晰展现;农村公路“路长制”智慧管理平台将问题发现、派单、处置效率大大提升;安远县智慧交通治理模式成为全国优秀案例……科技正让赣州的交通治理从“人海战术”走向“精准智控”。
交通强国的“赣州篇章”,不仅在于路网密度或工程规模,更在于一种“老区不老、敢闯新路”的精神。从红色摇篮到开放枢纽,从试点探索到全国推广,赣州用五年时间证明:革命老区的交通突围,不仅是基础设施的升级,更是发展范式的重构——它关乎民生温度、产业高度,更关乎一片土地的未来维度。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