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要闻>政务动态

昔日“江南沙漠” 今朝“绿色明珠”

访问量:发布时间:2025-11-14 10:38来源:赣南日报字号:

昔日“江南沙漠” 今朝“绿色明珠”
——赣州扎实推进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走笔

  初冬的赣南,山色苍翠,瓜果飘香。在经过水土治理后的兴国、上犹等水土保持建设点,茂密的森林、翠绿的植被、清澈的河流,以及依水而兴的特色产业、水文化休闲公园跃然眼前,令人心旷神怡……这方曾被称为“江南沙漠”的区域,正舒展出一幅草绿花艳、土肥村美、蓝天碧水的生态画卷。

  昔日水土流失的重灾区,如今蜕变成为“全国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五个试点市县之一。在先行区建设中,赣州探索出一条生态修复、产业发展与民生改善相得益彰的发展新路,“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双向转化通道正越拓越宽。

  荒山披绿产业兴

  “地变肥了,水也涵住了。”站在兴国县永丰镇凌源村的山坡上,放眼望去,满山都是飘香的脐橙。丰源农场负责人钟小云说,种脐橙、水稻,养生猪、水产等,年收入可超百万元。

  昔日的凌源村,崩岗区沟壑纵横,山上长不了树,山下种不了田。如今,这里生态美,物产丰,村民富。凌源村的变化,是赣州水土流失治理成效的一个生动缩影。

  源于特殊的自然条件和历史原因,20世纪六七十年代,赣州曾是我国南方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当时,千沟万壑的崩岗如同大地的“血盆大口”,雨水季节,奔涌的泥沙席卷而下,吞噬山下良田,损害周边环境,被中外水利专家称为“江南沙漠”。

  沧桑巨变,面貌一新。经过数十年持续治理,赣州市水土流失面积下降至6950.8平方公里,水土保持率达83.26%,森林覆盖率达到76.23%,重要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为100%。通过低质低效林改造304.12万亩、废弃矿山生态修复7300余公顷、中小河流治理240公里,赣南的山更青、水更绿、生态更稳定。

  “良好的生态已成为赣州的一张响亮名片。治理水土流失,不仅是为了山川颜值,更是为了民生福祉。”赣州市水利建设服务中心主任黄菊兰说,赣州创新思路,将水土流失治理与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在抚平昔日“生态伤疤”的同时,开出“产业之花”,结出“致富之果”。

  在兴国,通过治理2000多座崩岗,全县植被覆盖率提升至88.2%,并顺势打造了11处乡村产业发展基地,种植脐橙、油茶1265亩,每年可带来360余万元的经济收入。

  在信丰,记者看到小江镇曾经满目疮痍的矿区土地上,如今是一幅绿色产业崛起的新景象,建有现代化养鸡棚5个、生态养殖栏13个、脐橙园600多亩,并发展生态水面养殖1200多亩。

  …………

  截至目前,赣州市治理后的76条生态清洁小流域,已发展以种、养、文旅、康养为主的特色产业80个,种植以脐橙、茶叶、油茶为主的经果林18.5万亩,建设“一村一品”特色村镇45个。

  创新施治根基牢

  走进赣县区白鹭乡,一幅功能分明的美丽图景扑入眼帘:生态修复保护区绿意盎然,农事开发活动区硕果累累,人居环境维护区温馨宜居……

  以前,这里崩岗密布,土壤贫瘠,地上无草。在水保部门的专业指导下,白鹭乡党委、政府通过对1100余座崩岗实施科学治理,全乡植被覆盖率持续提升,目前达到85%,植物种类也增至20余种。

  崩岗治理是南方水土流失治理的难点问题。面对崩岗分布广、数量多、治理难这块“硬骨头”,赣州市以改革创新精神,因地制宜,探索出多元化、系统化的治理新路,打造出南方崩岗治理的“赣州样板”。

  “我们根据不同类型崩岗的特点,采取‘生态恢复、农林开发、文旅融合、新增造地’等不同模式,做到宜林则林、宜果则果、宜工程则工程。”市水利建设服务中心水保科负责人钟文锋介绍。

  为激发治理活力,赣州出台实施奖励机制,通过“揭榜挂帅”、土地流转、以奖代补等方式,积极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目前,已调动69户治理大户开发利用崩岗200多座,建成脐橙、油茶等果茶基地2700多亩。

  “昔日群众嫌弃的‘崩岗烂地’,如今成了投资商竞相开发的‘香饽饽’。”钟文锋笑着说。

  通过实施生态修复、水系整治、农村面源污染防治等措施,赣州扎实推进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记者来到上犹县东山镇广田村初色童年水生态公园,但见竹丛摇曳、草地青翠、河水清澈、栈桥蜿蜒,不远处的研学基地里,小朋友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学习生态知识,亲近河畔,体验自然美好。

  “几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滩涂,枯枝垃圾堆积,人居环境脏乱差,村民都不愿来这河滩玩耍。”当地村民对此记忆犹新。“现在环境好了,风景美了,滩涂变公园,荒地种上了大棚蔬菜,每年可为村集体带来13万元增收。”东山镇党委委员、宣传统战委员廖小燕介绍,如今的广田村,水清、岸绿、河畅、景美,还建有游步道、健身场、观景台、文化墙,村民休闲锻炼不缺好去处。

  赣州创新推行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五个一工程”:治理一条清洁小流域,振兴一个村镇,创建一个示范工程,培植一个绿色产业,致富一方百姓。在具体实践中,走出一条治山、治水、治污、致富“四治(致)同步”与治山保水、疏河理水、产业护水、生态净水、宣传爱水“五水共建”的系统治理新路。通过高位推动、科学规划和多元投入,全市已新建和续建生态清洁小流域76条,治理总面积达1946平方公里,惠及群众32.4万人。

  长效巩固治理成果,离不开严格的监管。赣州积极创新水土保持监督管理,重点围绕落实人为水土流失监管构建全链条闭环工作机制。

  ——打破“信息孤岛”:在全省率先整合市县两级行政审批、发展改革委等15个部门信息资源,建立生产建设项目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实现对项目的“全生命周期”管理。

  ——“天上看、地上查”:全力推广“准实时+精细化”监管模式,常态化开展遥感监管,并利用无人机、大数据等手段精准识别问题图斑。

  ——联审联办优服务:针对赣南脐橙、油茶开发活动频繁的特点,联合相关部门完善山地林果开发联审联办监管制度,统一归口管理,优化流程,让服务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

  碳汇交易开新局

  上犹县紫阳乡生态资源充沛,山上树木郁郁葱葱,河流清澈见底,林草覆盖率达81.36%。根据水利部水土保持监测中心核证,在2002年至2023年期间,紫阳小流域的水土保持碳汇量达19.3万吨。2024年8月,这片绿水青山成功“变现”,完成了全国第二单、中部省份首单水土保持项目碳汇交易,交易碳汇量7万吨,交易金额210万元。

  “依托良好的生态水利资源,紫阳乡引进了水厂、精酿啤酒深加工等项目,生产的富硒矿泉水、赣啤等,试产、投产以来受到消费者喜爱。同时,小流域内部分区域也已成为当地的旅游网红打卡点,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上犹县水保中心干部刘守伟介绍。

  类似的创新实践在赣州遍地开花。

  崩岗治理产品,实现“全国率先”。赣县区的金钩形崩岗区,通过多年持续治理,不仅变成了高效农林开发基地,碳储存能力也显著提升。今年5月,该区成功交易碳汇产品、经营权转让两类崩岗治理水土保持生态产品,总交易金额260.27万元。这标志着赣州在全国率先实现崩岗治理生态产品价值转换交易,为崩岗治理的可持续投入开辟了新路径。

  生态反哺,形成“可持续发展闭环”。兴国县依托塘背河小流域治理成果,于今年6月交易碳汇量5.2万吨,获得收益145.6万元。当地计划将这笔收益继续投入塘背河小流域的建设和管护,形成一个“生态修复—碳汇计量—市场交易—收益反哺”的可持续发展闭环,让绿色资产不断增值。

  示范引领,打造“国家级品牌矩阵”。先行区试点建设以来,赣州按照“理念相衔接、品牌共打造、工作同推进”的思路,着力为群众提供更多更优的生态产品。全市新增8个国家级水土保持示范创建品牌,包括3个示范县、2个科技示范园、2个生态清洁小流域和1个生产建设示范工程,累计示范创建总数达14个,居全国设区市之首。

  从“江南沙漠”到“绿色明珠”,赣州用探索实践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内涵。水土保持的“赣州故事”“赣州经验”正通过党校课堂、中小学校园传向四方,累计宣传覆盖600万人次。此外,还吸引了十几家中央主流媒体的记者前来采风,《江西赣州争做全国水土保持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优等生”》等文章在网络上成为“爆款”。(记者萧森 钟清兰)

附件:

相关文章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分享到:
一码投赣州
扫一扫
赣州12345热线便民知识库
问政赣州
智能问答
官方微信
扫一扫
关注官方微信
手机版
扫一扫
打开手机版
赣服通
支付宝扫一扫
政务服务
投诉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