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井水旁,清泉汩汩映初心;于都河畔,草鞋深深记峥嵘。
当岁月的风沙掠过赣南大地,那些镌刻着革命印记的旧址与文物,并未在时光中褪色——赣州,这座烙印着“红色故都”荣光的城市,正以赤子之心守护红色根脉,以创新之笔激活历史遗存,让沉睡的红色资源从岁月深处走来,在阳光下焕发时代光彩。
强化系统保护 让红色遗产永续传承
每处旧址都是活着的历史,每件文物都藏着初心密码。赣南,是原中央苏区的主体和核心区域,是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是苏区精神、长征精神主要发祥地。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浸染着英雄的鲜血,每一处旧址都承载着不朽的记忆。为守护这份珍贵遗产,赣州以绣花功夫开展红色资源普查,为413处革命类文物保护单位、3339条红色标语、1.55万件(套)可移动革命文物逐一建立身份档案,让每一件革命遗存都能清晰诉说过往峥嵘,让每一段红色故事都有迹可循。
位于龙南市城市社区的东南工合龙南指导站旧址,这座占地808平方米的院落,在2024年保护性修缮后重焕光彩。加固的夯土墙承载着岁月的重量,图文展板、文物陈列与实景复原交织成立体的“历史教科书”,将当年工合运动支援抗战的热血故事娓娓道来。如今,一批又一批参观者在此驻足聆听,红色记忆在修缮后的旧址中得以延续,革命精神在驻足凝望间悄然传递。
保护红色遗产,既需规划引领方向,更需资金保驾护航。赣州编制印发《赣州市红色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总体规划(2025-2030年)》,为红色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绘制清晰蓝图;“十四五”以来,全市累计投入1.77亿元实施118项保护工程,让一大批革命遗址、伟人旧居、红军标语从濒危边缘走向新生。与此同时,赣州借力数字技术搭建红色资源数据库,编纂《红色文化资源系列丛书》,启动线上“红色基因库”建设,完成73个高清点位、200个普通点位数据采集,用科技的力量为红色遗产筑起“永续保存”的坚固屏障,让革命记忆突破时空限制得以传承。
如今,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赣州段22个重点项目建成运营,兴国革命烈士纪念馆、宁都起义纪念馆完成改陈提升,展陈内容更富感染力,陈奇涵、萧华故居成为假期游客追捧的红色打卡地;瑞金市、于都县获评江西省首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县,赣州的红色家底,在精心呵护中愈发厚实。
深化研究阐释 让红色故事直抵人心
红色故事的生命力,不在于尘封的史料,而在于不断被挖掘、被解读、被传播。2025年上半年,赣州启动“从瑞金溯源”研究工程,市委党校等5家单位牵头,系统梳理中国共产党在苏区时期治国理政的探索实践,深挖中央苏区在政权建设、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等方面的历史经验,为“共和国摇篮”的荣光寻找更坚实的学术支撑,让红色历史的“根”与“魂”愈发清晰。
近年来,赣州搭建起高端研究平台矩阵:全国红色基因传承研究中心赣州分中心、中国社科院“国史调研基地”相继落地,汇聚全国专家学者的智慧;全国红色基因传承高端论坛、纪念毛泽东寻乌调查95周年理论研讨会、中央苏区反“围剿”战争理论研讨会接连举办,思想的碰撞让苏区精神的内涵愈发丰富;“毛泽东寻乌调查重点调查对象家庭百年历史变迁研究”“寻乌调查史料整理与研究”等红色基因传承研究重点课题不断立项,赣南红色文化研究成果征集整理工程持续推进,一篇篇论文、一部部专著,为红色精神的传承提供了鲜活的学理支撑,让红色故事有了深度与厚度。
当夜幕降临于都河畔,大型红色文旅史诗剧《长征第一渡》在璀璨灯光中拉开帷幕。该剧以百岁老人的守望为线索,串联起夜渡于都河、血战湘江、遵义会议、爬雪山、过草地等历史场景,现代影像与舞台技术交织,让观众仿佛穿越时空,亲历那段波澜壮阔的征程。千余名来自全国各地的观众在泪光中掌声雷动——长征精神不再是教科书上的文字,而是以艺术的形式直抵人心,在情感共鸣中完成精神的洗礼。
文艺作品是红色故事的传播使者。赣南采茶歌舞剧《山歌情》《八子参军》唱出苏区军民的鱼水深情;大型理论文献纪录片《从瑞金出发》回溯共和国的初心源头;赣南采茶戏《一个人的长征》《盘山魂》、电影《八子》、山歌剧《苏区干部好作风》、歌曲《红军渡 长征源》等精品力作不断涌现,这些带着赣南泥土芬芳的作品,既浸润着赣南人民的心灵,又将红色文化的种子播撒到更远的地方。
宣讲队伍则是红色声音的传递者。长征源宣讲团走进清华、北大等35所高校,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等国家部委宣讲超70场,被誉为“质量最高、最为感人的党课、思政课和廉政教育课;全市红色讲解员大赛培育出大批专业人才,瑞金纪念馆谢添斩获全国“金牌讲解员”称号,她讲述的红色故事,让无数人在细节中感受共产党人的为民情怀;校园里,“红色故事我来讲”活动征集作品1000余件,“红领巾讲解员”在红井旁用稚嫩童声讲述“吃水不忘挖井人”的由来,红色种子在孩童心中悄然萌芽;“行走的思政课”吸引6127件作品参赛,点击量超5000万——红色精神在互动中浸润心灵,在代代相传中焕发新的活力。
推进活化利用 让红色基因融入日常
如果说保护是留住根,研究是读懂魂,那么守正创新、活化利用,便是让红色基因融入日常的关键。在赣州东方欲晓主题公园,《岁月如歌》的剧场表演引人入胜,AR、VR、高清巨幕、球幕等前沿科技,将《突围》的惊心动魄、《铁道游击》的热血震撼、《致远致远》的苦难辉煌转化为沉浸式体验项目。游客们不再是旁观者,而是在互动中触摸历史,红色记忆以更鲜活、更生动的方式融入生活。
大余县南方红军三年游击战争纪念馆内,《南国烽烟举红旗》展览同样充满创新活力。3D投影、AR互动技术与情景化、剧场化表演结合,再现了当年游击队员在崇山峻岭中“风餐露宿、坚持斗争”的烽火岁月。观众仿佛置身于枪林弹雨的战场,在沉浸式体验中深刻感悟信念之火永不灭”的精神力量——红色资源不再是静止的展品,而是成为可感知、可参与的活教材。
红色资源的价值,不仅在于保护与研究,更在于转化与利用,让红色成为推动发展的亮色。赣州成立全国首个地市级红培协会,制定全国首个红培地方标准,57家备案机构、61个基地、205名持证教师构建起规范的红色培训体系;连续4年举办的红培课程大赛,受到全国各地的广泛关注,吸引10余省份100余家单位选报课程,部分课程赴沪展演,引发热烈反响,大赛已从一个市级赛事发展成为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红色教育培训交流平台;开发官田兵工情景剧、“南方红军三年游击战争”等沉浸式课程,让红培从坐着听变为动起来。2025年重点打造的“长征起点走读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赣州段”“饮水思源粤港澳学子寻根探源赣南行”两大研学品牌,更实现了红色根脉的有效传承与价值焕新,让红色研学成为连接历史与当下的桥梁。
文创与产业,则为红色文化注入市场活力,让“红色IP”成为老区振兴的新“引擎”。兴国县以《长征先锋》IP首期推出1.6万份数字藏品,衍生出手游、绘本、主题乐园等产业链,让红色文化破圈传播,吸引年轻群体关注;赣州推出“跟着红军打阻击”等4条国防教育主题线路,配套特色课程,让研学体验更具深度与针对性;深赣合作促成一批红培项目签约,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红色教育培训城市联盟成立——红色文旅不再是单一的参观打卡,而是形成了“文化 产业 民生”的良性循环,为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走遍神州,红在赣州!回望赣南大地,赣州始终以敬畏之心守护红色根脉,以创新之力激活红色资源。这片浸染着英雄鲜血的红土地上,红色基因正转化为奋进的力量,书写着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答卷。(记者曾艳)
附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