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一个支部就是一座堡垒。党的基层组织是党执政大厦的坚实根基,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
近年来,宁都县立足基层党组织“数量多、覆盖广、差异大”的实际,积极探索推行党组织分类管理,通过精准分类、对症施策、动态调整,推动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为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精准画像,明确定位把方向
“过去抓党建,不论基础好坏、班子强弱,往往‘一刀切’‘大水漫灌’,不仅工作吃力,效果也不理想。”近日,宁都县委组织部副部长刘志尚接受采访时深有感触地说,“如今我们先为支部‘精准画像’,再‘对症开方’,分类施策,目标更明确,基层的干劲也更足了。”
明确标准,精准定档。宁都县从“政治功能强、支部班子强、党员队伍强、作用发挥强”四个维度出发,分别制定评分要点和负面清单,分领域对农村、社区、机关、事业单位以及“两新”组织、学校、医院等基层党组织进行评估。2024年,该县对成立满一年的867个基层党组织进行“全面体检”,根据评分和负面情形,精准划定类别,其中一类(优秀)党组织140个、二类(良好)503个、三类(一般)216个、四类(软弱涣散)8个。
多方联审,动态管理。建立“基层党(工)委初评、县委组织部复核、县委党建工作领导小组审定”的三级程序,每年开展一次评定,确保分类结果客观公正、动态更新。
“去年,在镇党委指导下,我们带领村民发展大棚蔬菜,村集体经济年收入突破60万元,成功跻身一类党组织。”黄石镇大洲塘村党支部书记张宸欣喜地说,如今村里有了产业,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就业,日子越过越红火。
分类施策,精准发力促提升
分类是基础,提升是关键。宁都县坚持“巩固一类、提升二三类、整顿四类”的思路,对不同类型党组织实行差异化管理。
一类支部树标杆,创品牌。“评上一类只是门票,干成品牌才叫本事。”宁都县行政审批局深化党建与业务融合,整合优化办事流程,推动43项“高效办成一件事”落地见效,“都快办”党建品牌获评“全国首届机关党建品牌培育品牌”。
二三类支部补短板,强基础。“原来开个支委会,三张凳子坐不满。”竣昌科技有限公司党支部原是二类,园区党工委派党建指导员跟踪指导,手把手教“三会一课”,还建起“党员示范岗”,车间效率提高三成,党支部也跻身一类。“党建做实了,就是生产力!”老板逢人就竖大拇指。
四类支部下猛药,抓整顿。东韶乡田营村党支部曾是“老四类”,班子结构老化,干劲严重不足。该乡党委刘书记带队驻村,蹲点调研后,果断调整了村党支部书记,回引两位“85后”致富能手进班子,带领大伙试种竹荪、羊肚菌,当年村集体经济就突破50万元。老党员丁国华感叹:“支部有了主心骨,我们跟着干,钱包也鼓了!”截至目前,该县已整顿提升34个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
压实责任,跟踪问效促长效
“您好,请问您认识村党支部书记吗?他工作怎样?有没有帮村民解决实际问题?您对村干部满意吗?”国庆假期一结束,宁都县就组织干部采取“四不两直”方式开展遍访,全面掌握软弱涣散党组织整顿提升情况。
“分类不管理,等于白费力。”宁都县将基层党组织分类结果与党组织书记述职评议、村(社区)目标考核、机关事业单位年度综合考核紧密挂钩。一类党组织及相关干部优先评优、优先提拔;二、三类党组织若提升不力,书记述职不得评为“好”等次;连续两年被列为四类的,党组织书记将被免职,年度考核直接定为“不称职”。
“整顿效果不好、群众不满意,我们会被约谈。”洛口镇党委书记邱秋生坦言,“分类管理强化了抓党建的主体意识、主业意识和主责意识,党建工作一刻也不能放松。”
“这既是压力,更是动力。”对坊乡坑塘村党支部书记廖亲亲感慨道,“过去干好干坏差别不大,现在分类结果直接关系到组织荣誉和个人待遇。去年我们评上一类党组织,大家的奖励性工资也提高了,干劲更足了!”(特约记者曾嵘峰 通讯员赖小荣)
附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