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初以来,我市对标深圳公共服务规则规制,优化公共文体设施便民服务机制,将资金保障与机制创新深度融合,从“空间拓展”“时间延伸”“数字赋能”三大维度发力,让公共文体服务从“有”向“优”加速升级。
伴随我市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脚步,人们对于健康文化的需求也水涨船高。与此同时,现有体育文化场馆由于资源分散,部分场馆使用率不高与群众健身阅读难觅去处的矛盾更加凸显。为此,我市将原本分散在不同层级、不同部门、不同主体的文体资源统筹集约利用,面向社会开放共享。首批开放共享的91所公共体育场馆和城区105所公办中小学校体育场馆,向居民敞开大门变得“活”起来、“火”起来。19个公共图书馆自今年7月起延时开放至21:00,备考期间更是延长至23:00,日均服务4.72万人次,较去年同期增长15.14%。
盘活存量与做大增量“双管齐下”。我市加大财政资金投入,拓展“嵌入式”公共文体便民服务空间,把服务延伸至群众“家门口、工作地、活动圈”。2025年度,全市计划新建口袋体育公园36个、改建30个、更新增设体育健身场地设施点位101个,加快打造“家门口的运动客厅”,让城市“金角银边”成为市民健身的“幸福角落”。推进学校体育“微空间”改造,首批纳入的赣州一中、三中、四中、十一中4所中学将教学楼过道、楼前空地改造成乒乓球场、羽毛球场,让学生课间就能享受运动乐趣。在中心城区机场、医院、政务服务中心等人流密集场所设立12个图书借还柜,7个24小时“城市书房”已在章贡区、信丰县、瑞金市、兴国县等地投用,6个新建书房正加快建设,公共阅读打破时间、空间限制,从“定点定时”向“随时随地”转变。
我市以数字赋能推进公共文体服务提质增效,统筹专项资金支持“i运动”平台建设。目前该平台已接入155家免费场馆,集成“一键查询、订场、支付、导航”功能,构建起覆盖城乡的“15分钟健身圈”数字地图。市图书馆正依托微信小程序搭建网借平台,实现免押金“微信秒办证”和线上图书借阅、查询续借等功能,并同步建设覆盖中心城区的“图书网借快递到家”服务,市民可足不出户借阅图书,真正实现“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钟菁 袁丽)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