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要闻>政务动态

红土焕新 加速前行——“十四五”期间赣州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走笔

访问量:发布时间:2025-10-13 10:24来源:赣南日报字号:

【干就赣好“十四五”】

  翻开赣州的“十四五”长卷,可以真切触摸到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强劲脉动——

  五年前,这里还是一片“科创洼地”,而今,新质生产力的春风润泽赣南大地,中国科学院赣江创新研究院、中国稀土集团、新药创制全国重点实验室等“国字号”平台深耕于此,院士“帮帮团”、周末工程师、科技副总纷纷前来逐梦兴业。

  五年前,赣州是许多人心中“只闻其名”的模糊存在。现在,“赣州热度”频频出圈,世界客属第32届恳亲大会、2025年“一带一路”记者组织论坛等高规格盛会接二连三,看“赣超”、追演唱会、逛宋城灯会、品客家喜宴成打卡新风尚。

  一串串数据拾级而上。2021年至2024年,赣州主要经济指标增幅持续保持全省“第一方阵”。“十四五”期间,赣州GDP预计年均增长6%左右,延续快于全国、全省发展态势。赣州连续三年获全省综合考核一类设区市第一名,营商环境评价连续两年全省第一。

  这是全市上下牢记殷殷嘱托,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作示范、勇争先、善作为”的足迹写照;是市委、市政府坚持改革创新、攻坚突破,将美好蓝图变为振兴实景的实干答卷。今日赣州,在建设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的征途中加速前行,发展基础更加坚实,发展动能不断积蓄,发展成色越来越足。

  发展基础更加坚实

  9月28日上午,随着从北京大兴起飞的CA8697航班平稳降落,赣州瑞金机场正式通航运营,将为赣南闽西革命老区680万群众提供更加便捷的出行选择,赣州向建成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又迈出重要一步。

  “八山半水一分田”的赣州,跑出内陆腹地迈向开放高地的加速度。“十四五”以来,赣州新增高速公路283公里,总里程达1842公里,超过全省的四分之一,形成11条出省大通道;新改建农村公路4540公里,总里程突破3.9万公里,位居全省第一。全市铁路运营里程达923公里,通达13个县(市、区)。

  通途任驰骋,赣粤闽湘四省通衢的区位优势日益转化为发展胜势。赣深高铁穿山越岭,赣州与大湾区的时空距离拉近至两小时,赣州打造对接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基础更加坚实。“无中生有”建成的赣州国际陆港,开通了50多条中欧(亚)班列线路、铁海联运“三同”班列线路和内贸(棚车)班列线路,一批批“赣州造”产品从这里出发,走向全国、拥抱世界。

  水运短板也在补齐。赣州港五云综合枢纽码头,船主邱礼彬的“赣州货0666”货船稳稳停靠在泊位,巨大的吊机挥舞着“手臂”将钢材从船上吊起,再缓缓放置到岸边的运输车辆上。7月11日,五云码头完成赣州史上首次千吨钢材水运,较公路运输和铁路运输可节省20%至30%的运输成本。昔日“小船慢桨”的赣南老区,迎来“大船大货”时代。

  不只是交通,如今,赣州实现220千伏变电站县县覆盖、管道天然气“县县通”,总投资约80亿元的信丰电厂二期项目有序推进;梅江灌区、平江灌区同步建设,终结全市近三十年无重大水利项目的历史。能源与水利“双脉”共振,筑牢安全底线,发展更有底气。

  既要“强筋壮骨”,又要扩容提质。

  赣州中心城区“五区一体化”快速路项目建设现场,机械轰鸣、钢筋碰撞,奏出一曲奋进交响。截至目前,赣州快速路通车里程达128.5公里,一条条纵横交错、飞架成网的快速路,大幅提升了城区通行效率,将五区愈发紧密地连接在一起。

  “十四五”以来,赣州持续拉开城市框架,推进中心城区“五区一体化”发展,优化“一核五区”区域发展格局。截至2024年底,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达243平方公里、人口210万人,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58.88%。一个城市功能品质提升、区域协调发展的新赣州,正自信而从容地绽放着省域副中心城市的风采。 

  发展动能不断积蓄

  老区向新,产业振兴。放眼赣州,工业脊梁挺起、现代农业红火、文旅流量如潮,具有赣州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正在加快构建。

  赣州康晋电气设备有限公司,工人们将一批永磁负荷开关打包发往粤港澳大湾区。这款产品采用永磁电机作为核心组件,零部件数量从124个精减至78个,机械寿命提升3倍以上,已拿下国内六分之一的市场。

  致力在建设工业强市上实现突破,赣州深入实施“7510”行动计划,现代家居、有色金属和新材料、电子信息、纺织服装、新能源、装备制造、大健康等工业主导产业蓄势崛起,规模以上工业营收迈上5000亿元台阶。1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2个省级先进制造业集群、14个省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诠释着“链”上赣南的活力与韧性。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新旧动能转换的精彩故事频频上新:曾经“按吨卖”的稀土矿石,变身“按克卖”的高端材料;纺织企业告别“千人纱、万人布”,“智慧织娘”一键开工;水泥厂不见黑烟囱,节能设备换“心”、清洁生产换“血”、循环经济换“骨”……

  于都县新长征富硒产业园,成排的现代化蔬菜大棚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乡亲们娴熟地采摘、分拣、打包,带露珠的富硒蔬菜坐着冷链货车一路“鲜”行,丰盈千家万户的餐桌。

  赣州推动农业现代化与乡村全面振兴协同共进,田畴沃野处处生金。赣南脐橙品牌价值连续十一年居全国区域品牌水果类第一;赣南茶油连续八年登上中国地理标志产品区域品牌百强榜;“赣南硒品”走进世界硒博会、中国农交会,入驻盒马鲜生等高端商超、米其林等榜单餐厅;生猪、家禽、茶叶、白莲等产业向优势产区集群化发展。截至2024年底,全市农业产业综合产值达1650亿元。通过深化农业生产“大托管”服务改革,1225个试点村“小田变大田”,“全程机械化+综合农事服务”让农民干活更轻松,试点村种植大户实现亩均增产20公斤以上。

  在省文旅厅发布的2025国庆中秋假期成绩单中,赣州市以15.44%的接待量占比位居全省第二,旅游景区、文博场馆、夜间旅游热度均居全省前列。

  擦亮“红色故都”“客家摇篮”“江南宋城”“阳明圣地”等城市名片,赣州文旅产业“风景这边独好”。瑞金共和国摇篮、上堡梯田、三百山、赣州方特等精品旅游线路丰富多彩,江南宋城历史文化旅游区、阳明路标准钟夜市街、会昌戏剧小镇、龙南阳明心谷等文旅消费集聚区串珠成链,房车露营、低空飞行、“音乐+旅游”“演出+旅游”“赛事+旅游”“会展+旅游”等融合业态风生水起。赣州全民健身中心今年5月“开门即高光”,邓紫棋世界巡演、中国足球乙级联赛、江西省城市足球超级联赛等重磅活动轮番登场,成为全省最火爆的文体地标之一。

  发展成色越来越足

  南方医院赣州医院(蓉江院区)6月30日起试运营,广东省人民医院赣州医院(沙河院区)于5月20日正式启用。两个新院区均为赣州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项目,致力让群众就近享有更加优质便捷的国家级医疗服务。

  绘就民生“底色”,淬炼发展“成色”。“十四五”以来,赣州坚持财政支出近八成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连年位居全省第一。一张张百姓的幸福笑脸,折射出政通人和、安定繁荣的社会景象。

  近日,南康金融中心“网红就业之家”正式启用,这是全省首个为“00后”、高校毕业生量身打造的就业服务新空间,以“就业夜市”、政策解读、技能体验等多元服务,帮助青年求职者寻找心仪工作。

  以对标深圳规则规制改革为抓手,赣州树牢精准就业理念,扎实开展“如我就业”行动,全力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依托“5+2就业之家”、创业孵化基地、就业帮扶车间等平台载体,推动人岗“双向奔赴”;积极开展线上直播带岗、入企探岗活动,让就业“触屏可及”;面向初创群体推出“创业免租金”服务,吸引高校毕业生愿意“留赣干”、争相“来赣干”。

  “学子门前读,老者有社保,文明唱古韵,乡村乐逍遥……”在上犹县营前镇石溪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孝老食堂”,饭前三分钟政策宣讲引来在这里常态用餐的40余名老人拍手叫好。

  聚焦“一老一小”两大群体,赣州发挥阵地资源、完善服务设施、整合志愿力量,以务实行动托起“朝夕美好”。赣州获批建设国家儿童友好城市,启动实施农村基本养老服务“安养工程”试点。全市学前教育毛入园率95.19%,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9.87%,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96.38%。全市建成社区养老服务设施640个,农村互助养老服务设施覆盖率达85%。

  “以前河道上垃圾漂浮、蚊蝇乱舞,治理后,空气变好了,鱼也多了,白鹭常来觅食栖息。”兴国县永丰圩镇居民谢庚香说。永丰镇豪溪生态清洁小流域项目,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8平方公里,水土保持率达85%,生态效益显著提升。

  好生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赣州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实施废弃矿山生态修复、东江流域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试点等重大生态工程,巩固我国南方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全市森林覆盖率稳定在76.23%以上,中心城区PM2.5平均浓度、空气质量优良率指标保持全省最优。全市林权抵押贷款突破100亿元,累计挂牌林业碳汇减排量4000吨、完成交易2884吨。

  城市,在变大;乡村,在变美;产业,在变强;发展,在变快;后劲,在变足。

  红土焕新,加速前行,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赣州篇章!(记者张惠婷)

附件:

相关文章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分享到:
一码投赣州
扫一扫
赣州12345热线便民知识库
问政赣州
智能问答
官方微信
扫一扫
关注官方微信
手机版
扫一扫
打开手机版
赣服通
支付宝扫一扫
政务服务
投诉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