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菲仕绿能科技(赣州)有限公司自动化生产车间内,新型稀土永磁电机批量下线,为新能源汽车锻造动力“心脏”;钨精深加工产业园内,微米级碳化钨粉如黑金流转,“500米距离”直供江钨生产车间——赣州高新区这片“中国稀金谷”核心承载区,正锚定建设工业强市定位,以链式集群发展为笔,描绘着从“资源宝地”向“产业高地”跃升的生动图景。
聚链成群 构筑产业发展新高地
“产业发展不是单打独斗,而是要让四条产业链拧成一股绳,再让链上企业抱成团。”在赣县区,这样的共识早已深入人心。
近年来,该区紧扣“四链三群”发展蓝图——以四条重点产业链为脉络,培育稀土、钨、锂电三大产业集群,从引项目向建生态转型,组建17支专业招商小分队,直奔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产业高地,既盯紧产业链龙头企业,也深挖配套伙伴项目,用“引上游、接下游,抓龙头、带配套”的策略,让产业链条环环相扣、稳步壮大。
菲仕绿能科技(赣州)有限公司就是被这“集群引力”吸引而来——在本地企业“搭桥”下,这家企业顺利实现当年签约、当年投产,赣县区从而实现了“稀土永磁材料+永磁电机”产业链延伸。现如今,菲仕绿能科技(赣州)有限公司自动化车间内机械臂翻飞,100余名工人赶订单产品。去年,该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39亿元。
2024年,赣县区产业链招商交出漂亮答卷:举办中国稀金谷永磁电机产业“双招双引”等重大活动15场,新签约项目20个,总金额125.9亿元,其中超20亿元项目2个、超10亿元项目8个。
链主企业是产业链的“主心骨”,赣县区深谙此道。在这里,央企、地方国企、上市民企各司其职,带动上下游“同频共振”:中国稀土集团引领打造稀土新材料及应用国家集群,打通从上游稀土矿产到下游电机应用全链条,稀土新材料及应用集群成功跻身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本土上市企业、全省制造业链主企业腾远钴业,携手寒锐新能源、腾驰新能源等新材料、新能源科技公司,打造“钴镍锂提纯—电池材料—循环利用—储能装备”闭环体系,锂电新能源材料及应用产业集群“底气十足”;江钨集团领衔钨精深加工产业链,实现从仲钨酸铵、氧化钨、钨粉到硬质合金钻头、高端钨丝的跃升,钨新材料及应用省级集群“节节攀升”……
2024年,赣县区实现工业营收403.4亿元,营收超亿元企业39家,国家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省级钨新材料及应用集群的“金字招牌”熠熠生辉,三大产业集群正托举着“中国稀金谷”向千亿园区目标稳步迈进。
科创赋能 激活发展新动能
“以前处理钕铁硼废料效率低,现在有了中国科学院赣江创新研究院的技术支持,年产能提升了2.7倍,有望成全国最大的回收企业!”赣州稀土友力科技负责人指着升级后的产线,眼里满是期待。这背后,是赣县区“两院五中心”科创集群的“硬核支撑”——以中国科学院赣江创新研究院、国家稀土功能材料创新中心为核心,集合11个“国字号”科创平台、19个省级科创平台,打造中科育成、中科融合等一批重大科技成果转化承载平台,搭起了“基础研究—技术开发—成果转化—检测检验”的全链条创新体系。
创新不能“藏在实验室”,要让成果“走出来”。依托中国工程院贺泓院士团队,中国科学院赣江创新研究院的首个产业化项目——中科鸿虔稀土催化剂项目成功落地,顺利实现当年开工当年投产,达产后年营收超10亿元。2024年11月,“中国稀金谷”“高科融”成果转化平台正式上线,12项技术需求很快找到“婆家”;钨和稀土新材料及应用两个市级成果转化分中心“开门运营”;20余项科技成果落地转化。
政策“及时雨”持续浇灌着企业创新的“种子”。赣县区出台堪称“真金白银”的《支持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若干措施》:对智能化等级从L3级提升至L8级的企业最高奖励15万元,对获评国家级“数字领航”企业一次性奖励200万元。在赣州华茂钨材料有限公司,智能化生产线高速运转。“通过数字化转型,我们车间直接操作人员减少30%,实物劳动生产率提高93%,产品合格率提升至99%!”说起这些数据,技术人员的骄傲藏不住。江西浩金欧博的数字化工厂内,电子大屏实时更新原料消耗、生产进度,AGV无人车穿梭送料。“良品率从96.78%提到98.27%,订单交付快了40%,企业还评上了省级‘数智工厂’!”常务总裁张林春的话里满是自豪。
政策红利下,赣县区创新活力不断迸发。9月11日,江西省科技奖励大会传来喜讯:赣县区两家企业分别获得2024年度江西省技术发明奖特等奖、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同日,国家稀土功能材料创新中心两大项目勇夺江西省首届高层次人才创业赛三等奖,彰显了该区企业创新的硬实力。目前,该区已落地中国稀金谷科技成果转化项目20个,与企业合作科技项目42个,建成36条中试示范线,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105家,已入库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150家。
平台筑基 打造产业新生态
“我们对高端人才做到‘孩子满意、老婆满意、自己满意’,才能让人才引得来、留得住、发展好。”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赣江创新研究院党委书记齐涛的话,道出了赣县区优化创新生态的核心思路。该区将要素保障作为产业发展的“压舱石”,持续抓好“三园两区”平台建设,优化产业发展生态,从人才、金融、营商环境等多维度发力,打造“近者悦、远者来”的产业新生态。
人才“引育留用”组合拳持续发力。该区升级推出人才新政“20条”,针对高层次人才制定“6个2000万元”专项支持政策,从住房安置、子女教育、配偶就业、科研资助等方面提供全周期保障。2024年,全区4人入选“赣鄱英才计划”,1人获评江西省“最美科技工作者”,人才“磁场效应”不断增强,184名高层次人才、1199名紧缺技能人才选择扎根这片稀金热土。
政策温度催生发展热度,金融“活水”更激活产业脉搏。在赣州康晋电气设备有限公司,储能PACK产线正高效运转,近4000万元“稀金谷股权投资基金”注资正为产线升级注入强劲动能。全区9支总规模超80亿元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形成“1+N”全链条基金体系,覆盖企业从初创到成熟各阶段的资金需求,有效破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营商环境是“软实力”,更是“竞争力”。赣县区对标深圳规则规制,实施“园区事园区办”改革,推行“双容双承诺”机制,推动工业项目“拿地即开工、竣工即投产”,2024年兑现惠企资金8907万元,惠及122家企业,2025年上半年更兑现2.6亿元惠及169家。开展“如我+”专项行动,“一包到底”解决企业用工、用地、用电难题。在电力服务上,推行“一企一策”精准服务,2025年上半年开展带电作业218次,全口径停电时长同比下降81.69%,帮助赣州双驰石材厂等企业单月节省电费超3万元,目前园区12家企业建成分布式光伏项目,年发电量超2000万千瓦时。
站在贡江江畔远眺,中国稀金谷的厂房鳞次栉比,稀土、钨、锂电产业集群徐徐铺展。短短四年间,赣州高新区全国综合排名前移十八位;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1%,增速连续两年居全市第一;工业用电量三年翻番,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13.9%,位列赣州市第一。赣县区,这座“千里赣江第一县(区)”,正以链式集群的力量,朝着科创高地、千亿园区的目标稳步迈进,让“中国稀金谷”的金字招牌愈发闪亮。(刘馨)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