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要闻>政务动态

法治宣传融入"茶香" 石城县创新擂米茶普法新模式

访问量:发布时间:2025-05-09 11:33来源:赣南日报字号:

  “提倡婚事简办,拒绝高额彩礼,禁止借婚姻索取财物。儿女结婚,我们做老人的,不用太担心了……”近日,在石城县珠坑乡坳背村伍大爷的生日擂米茶宴上,“法律明白人”魏大姐正在给大家讲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婚姻家庭篇的相关法律知识。这种大家手捧一碗热气腾腾的擂米茶围坐在一起,听宣讲、提建议、解纠纷的场景,正是石城县“依托擂米茶媒介,推进基层普法”的一个缩影。

  擂米茶,又称擂茶,是客家人最具特色的传统美食之一,由大米、豆角、花生、豆制品等制成,营养丰富,味道香浓,许多农家每逢喜事或宾客临门,主人便会精心烹制擂米茶,邀上亲朋好友和左邻右舍的男女老少一起品尝。随着石城县“请客不收礼、节俭办宴席”理念的深入人心,擂米茶这种“花费少、人情浓”的方式逐渐成为大家宴请宾客的首选。擂米茶端上桌,邻里宾朋或围桌而坐,或三五成群随意站着边喝边聊。近些年来,活跃在石城乡村的“法律明白人”充分利用这一群众其乐融融的相聚场面,将法治宣传、矛盾纠纷调解、志愿者服务等工作融入擂米茶宴请中,擂茶宴变成群众喜闻乐见的“普法宴”“调解宴”“帮办宴”。

  擂米茶一碗,边喝边讲

  “擂米茶宣讲”入脑入心

  今年3月,夜晚还透着一丝丝料峭春寒,但在珠坑村的一处农家小院里却灯火通明、暖意融融,村民们围坐在一起,一边品尝着热气腾腾的擂米茶,一边兴趣盎然地听着一个发生在身边的案例,不时询问着不明白的问题。

  原来,喝茶的人群中,有一位大叔帮邻居建房搬材料时弄伤了脚,因为不是雇佣关系,只是友情帮忙,他便到司法所咨询医药费由谁出。当时,所长于继邦在帮助一位村民解决远程探监的事情,约定晚上来找他了解情况,提供帮助,于是也被邀请到这里喝擂米茶了。农村帮工是非常普遍的事情,于继邦便利用大家欢聚一起的机会,根据民法典和相关司法解释规定,对好意帮忙受伤的几种常见的责任分担情形作了详细的宣讲。村民们听得津津有味,不时有人举手提问,于继邦则耐心地一一解答。

  “以前总觉得法律法规太难懂了,今天听了于所长的‘大白话’讲解,我才发现法律就在我们身边,保护着我们的合法权益。”一位村民感慨地说。

  近几年来,石城县“法律明白人”利用乡村群众欢聚茶宴的机会,宣讲群众生产生活中用得上的法律,群众喜闻乐见,效果事半功倍。

  擂米茶一端,心胸放宽

  “擂米茶调解”事半功倍

  近日,在村民李大爷70岁的生日宴上,出现一个暖心的场面。

  “老李,我以为你还在生我气呢,没想到你还能请我来你家喝擂米茶,之前的事我也有错。”村民老王有些激动地说。

  “是啊,我们都是在同一口锅里喝茶的邻里,又没有什么深仇大恨,没什么说不开的,没什么过不去的。”担任妇女小组长的“法律明白人”张嫂快人快语。

  原来,李大爷之前和邻居老王因为生活琐事产生了一些小矛盾,调解了几次,但两人当时都在气头上,谁也不肯先低头。正逢老李生日,张嫂便建议老李的儿子邀请老王一起来家里喝擂米茶,两位老人的矛盾便在擂米茶的热气中烟消云散了。

  同样形式的“调解”广泛在石城各地乡村擂米茶宴上演绎。据悉,石城县积极引导各乡镇各村从“五老”人员中,选择有调解经验的人担任调解委员会成员,组建擂米茶调解员队伍,利用喝擂米茶的契机,对矛盾双方进行释法说理、劝和促谐,有效实现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矛盾不上交”。2024年以来,全县各级人民调解组织共调处各类矛盾纠纷1435件,调解成功1404件,成功率达97.8%。

  擂米茶喝完,困难不难

  “擂米茶帮办”为民解忧

  “我被温某的狗咬伤了怎么处理啊?”“我儿子外地务工受伤了怎么办?”……大家一边喝着擂米茶,一边说着各自的困难事,在场“法律明白人”赖某则发挥其专业优势,一边耐心解释处理、一边认真记录,在他的帮助下两起难事顺利解决。

  在喝擂米茶的过程中,帮助群众解决法律问题的活动便是“擂米茶帮办”,帮办团由石城县各乡镇司法所所长、各村村干部和“法律明白人”、志愿者等组成。2024年以来,已累计为200余位因交通不便、文化程度限制或不熟悉智能设备使用的留守老人、残疾人等困难群体,提供了包括法律咨询、业务代办在内的多项“擂米茶帮办”服务。(黄婷 黄佳鸿)

附件:

相关文章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分享到:
一码投赣州
扫一扫
赣州12345热线便民知识库
问政赣州
智能问答
官方微信
扫一扫
关注官方微信
手机版
扫一扫
打开手机版
赣服通
支付宝扫一扫
政务服务
投诉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