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要闻>政务动态

看龙南如何激活"特色养殖+文旅融合"发展引擎"

访问量:发布时间:2025-05-16 10:02来源:赣南日报字号:

  在龙南市临塘乡东坑村芭佰里牧场,一场关于“牛”的产业革命正悄然上演。三公里牧场有限公司这家民营企业,以一头安格斯牛为起点,用创新打破传统养殖边界,在乡村全面振兴的舞台上,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笔者跟随工作人员沿着山路前行,穿过一片片竹林,来到了位于山林之中的养殖场。只见车辆消毒间内水雾均匀喷洒,人员经过智能感应消毒通道后,方可踏入草料储备区。养殖区内,数十头安格斯牛正悠然踱步,智能温控水池泛起涟漪,舒缓的轻音乐从隐藏式音响中流淌而出,为牛群营造出惬意的生活环境,空气中还混合着新鲜牧草与发酵酒糟的香气。

  “这些牛每天至少都要听两小时音乐,心情好了肉质才更鲜美。现在正是育肥期,我们给牛喂食叶草饲料、酒糟发酵物、玉米等精饲料。”只见草料间内,发酵酒糟与进口苜蓿草按科学配比存放。芭佰里牧场总经理李岩柏介绍:“华南农大的专家团队定期都会通过远程技术指导科学养殖,辅助监测牛群生长状态,牧场的智能喷淋系统能在温度超过30℃时自动启动,确保每头牛都能舒适生长。”这样充满科技感的养殖场景,正是龙南市“产业融合”模式下引进的特色项目。

  当养殖突破传统框架,产业融合的创新火花同样令人惊叹。在牛王府餐厅后厨,厨师曾旭亮正挥舞着木槌,演示牛肉面的制作。不同于传统面食,他将安格斯牛肉打成肉泥,混合木薯粉,用客家锤鱼工艺反复捶打30分钟,“这种‘不见牛肉不见面’的面条,蛋白质含量是普通面条的3倍,弹性却堪比橡皮筋。”

  “这道菜灵感源自客家手工锤鱼,每天能卖出50多份。”服务员一边端上热气腾腾的牛肉面,一边介绍,“上周香港旅行团来的时候,这道菜一上桌就被‘抢光’了。”餐厅李老板笑着说:“节假日等旅游旺季的时候经常要提前3天预订,香港旅行团都把这里当‘打卡胜地’了。”

  临近中午,牛王府餐厅热闹非凡,数十位游客围坐在长桌旁,翘首以盼今天的特色菜品——牛头宴。随着厨师们合力将直径近半米、装饰着翠绿香菜与火红辣椒的牛头缓缓端上,现场瞬间响起阵阵惊叹。“我们从凌晨就开始卤制,20多种香料文火慢炖8小时,保证每一口都入味。”主厨一边介绍,一边用银刀划开软糯的牛脸肉。游客们纷纷拿起餐具,大快朵颐,赞叹声此起彼伏。“太香了!肉质鲜嫩又有嚼劲,完全没有腥味。”来自香港的游客陈女士竖起大拇指,与同伴举着牛头造型的美食合影留念。

  值得一提的是,这家民营企业的影响力正不断向外辐射,如今在全国已拥有70多家门店。烤肉店的招牌在广东、湖北、福建等地熠熠生辉,让更多消费者品尝到生态养殖的特色牛肉美食,也将龙南优质农产品推向更广阔的市场。

  在牧场另一侧的加工车间,冷链运输车正装载着排酸处理后的牛肉制品。车间负责人说:“每块牛肉都要在0℃至5℃环境下静置6个小时,确保肉质鲜嫩。现在广东、福建的门店每天订单不断,生牛市场供不应求,高端产品正以‘牧场直供’模式,48小时内从龙南直达北上广深的餐桌。”

  除产业创新外,三公里牧场公司更走出了一条“联农带农”的新路径。临塘乡党委书记谢登感慨地说:“以前这片地杂草丛生,现在每年能给村集体带来17万元红利。牧场开建时,村里50多名村民参与建设,如今还有7名乡亲在这里务工,每月增收2000多元。”当地通过“公司 村集体 农户”模式,牧场每年向村集体分红,带动村民就业增收。村民叶福妃在牧场负责草料加工,“每月工资3500元,还能照顾老人孩子”。

  从智能养殖到美食创新,从产业链延伸到共同富裕,三公里牧场公司的故事,正是龙南民营企业创新发展的生动写照。这样的产业活力,也是龙南市探索“特色养殖 文旅融合”的生动缩影。

  随着三公里牧场公司年产4000头的西门塔尔肉牛养殖、加工、体验三产融合项目等优质项目落地生根,龙南正以产业融合之笔,在乡村全面振兴的画卷上书写着新篇章。(叶婷婷)

附件:

相关文章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分享到:
一码投赣州
扫一扫
赣州12345热线便民知识库
问政赣州
智能问答
官方微信
扫一扫
关注官方微信
手机版
扫一扫
打开手机版
赣服通
支付宝扫一扫
政务服务
投诉
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