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笔者来到龙南市阳明心谷景区,站在观景台上俯瞰,丹霞碧湖倒映着玉岩石窟的奇特轮廓,绿荫栈道蜿蜒于修复后的山体之间。谁能想到,三年前这里还是满目疮痍的废弃矿区。
精准监督发力:直击矿山生态修复痛点难点
曾经的阳明心谷景区所在地,地表塌陷、水土流失严重,每逢雨季便泥沙俱下。数据显示,采矿遗留的弃土废渣达30万立方米,造成的裸露土地面积116公顷、边坡21.3公顷,对周边的生态环境产生了严重影响。
为加大矿山生态修复力度、促进绿色低碳转型发展,2024年春天,龙南市人大常委会启动了一场特殊的“生态问诊”,以“矿产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修复”为主题,开展美丽龙南环保行监督活动。秉持“真发现问题、发现真问题,问题真解决、解决真问题”的工作原则,龙南市人大常委会通过召开工作部署会、现场调研及交流座谈等方式,采取“三查三看”等措施,组织代表们对历史遗留矿山开展“体检式”调研,直指问题核心。
为此,由12名龙南市人大代表组成的调研组深入龙南镇、东江镇、南亨乡等地矿区开展调研工作,沿着矿区勘探路线行进,并收集群众反映的线索和问题。在废弃矿坑边,代表们发现复绿植被存活率不足40%;在废弃厂房区,安全警示标识褪色脱落,杂草丛生的角落堆满建筑垃圾。
“生态修复不是‘一锤子买卖’,必须建立长效管护机制!”代表们找问题、剖原因、研对策,进行了连续六个月的跟踪监督。
创新监督提质:打造生态治理全流程机制
“建议应急管理部门对全市废弃矿区安全设施、安全警示标识开展专项整治。”“针对复绿植被存活率低的问题,建议推行‘生态修复技术标准化’,实施‘三维植被网固土’工程。”……
针对调研发现的问题,龙南市人大常委会及时形成代表建议转交龙南市政府及相关单位研究办理。同时,创新代表建议督办方式,建立“重点督办、全程跟踪、滚动办理、办后回访、结果评价、通报表彰”的闭环式督办机制,采取实地走访、座谈交流、现场督查等方式,推动代表建议办理提质增效。
各承办单位收到代表建议后高度重视,实行“一把手”负责制,严格落实代表建议办前、办中、办后“三见面”机制,邀请代表全程参与办理过程,增进提办双方良性互动。
长效监督固本:探索生态价值转化新路径
近年来,通过“生态修复+N”融合发展新模式,龙南市各地废弃矿山逐渐旧貌换新颜。昔日的矿区变成工业园区,已成功进驻20多家优质企业;裸露山体已建成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年发电量超过7000万度、年处理垃圾1.8亿公斤;废弃矿山变身生态公园,为市民和游客提供了休闲、健身、游玩的好去处,生动展现了“产业兴、生态美、百姓福”的良好态势。
今年3月,龙南市人大常委会组织代表深入东江镇、南亨乡等现场,对建议办理情况开展“回头看”,发现高风险矿区已全部完成边坡加固工程,修复区域植被存活率跃升至82%。与此同时,经过生态修复的矿区也转变为自然研学路线,来自粤港澳大湾区的研学团队陆续走进阳明心谷景区,“矿山变课堂”已经成为当地文旅发展新亮点。
“以前起早贪黑推着小车卖小吃,现在端起‘生态饭碗’,每月收入翻两番哩!”在阳明心谷景区周边经营农家乐的廖大姐笑得合不拢嘴,经过生态修复与改造,景区的业态不断丰富,陆续提供60多个就业岗位,景区周边还开起了民宿、咖啡馆、农家乐……让200余户村民吃上了“旅游饭”,廖大姐笑容的背后凝结着人大代表履职为民的智慧结晶。从2023年正式营业至今,经过生态修复的阳明心谷景区游客接待量已超100万人次。站在崖壁观景平台俯瞰,废弃矿坑变身“星空露营基地”,斑驳厂房蝶变为文创市集,每一处景观都在诉说着“矿山修复+”的创新故事。
如今,废弃矿区已开出“生态之花”,从“生态伤疤”到“生态绿洲”,这一蝶变过程已入选江西省第三批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典型案例,成为全省矿山治理“教科书式”范例。当人大监督与群众期盼同频共振,绿水青山终将成为群众触手可及的幸福靠山,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画卷正在赣南大地徐徐展开,展现着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基层治理中的蓬勃生命力。(肖郁 赖胜烽)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