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浴法治阳光,成就全新气象。2024 年,赣州在加快建设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的征程中,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法治答卷:《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司法行政史》入选中央宣传部重大选题备案;“联村共治”经验获中央政法委表彰;“法治政府建设创新案例”“新时代江西十大法治实践”等荣誉接踵而至;在全面依法治省考核中首夺全省第一……
善政者,以法为纲,以人为本。赣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一体推进法治赣州、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法治保障。
强化思想引领,统筹推进全面依法治市
近日,在赣州市委党校,一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的专题讲座如期举行,课堂上座无虚席,学员们聚精会神地聆听着授课老师的讲解。市委党校作为法治教育的主阵地,2024年开设了88讲次法治课程,参训干部超万人次。树牢法治思维,成为广大干部推进工作的“必修课”“基本功”。
“听了江必新副会长的辅导报告,我对习近平法治思想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更加清楚地知道如何在今后的工作中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问题。”2024年9月,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邀请中国法学会副会长江必新作专题辅导,一位参加专题学习的领导干部说。2024年,这样的法治学习活动,我市各级各地共开展了1698场次,有力有效推动了法治理念入脑入心。
走进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法制建设纪念馆,珍贵的文物、生动的图片、逼真的复原场景,全面展示了从苏区时期到新时代党领导人民依法治国的伟大实践和辉煌历程。
2024年,我市深化红色法治文化研究,全面完成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司法行政史陈列馆建设,《中央苏区法律文本整理汇编》被列入中央依法治国办秘书局革命根据地法制史建设研究资料汇编和著作出版工作方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司法行政史》编撰工作入选中宣部重大选题备案、司法部法治建设与法学理论研究部级科研项目。作为唯一设区市代表,赣州在全国红色法治文化理论研讨会上分享经验,让“红色法治” 的名片更加亮丽。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之魂。
2024年,我市法治工作在关键处落子、于紧要处着力: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压紧压实“关键少数”责任,高位推动全面依法治市,制定出台并严格落实《赣州市党政主要负责人全链条述法实施细则(试行)》,有力提升述法工作规范化、实效化水平;充分发挥法治考核督察作用,组织开展全面依法治市年度督察工作,向4个县(市)反馈80条个性问题;制定市委全面依法治市委员会市领导挂点联系县(市、区)法治建设工作方案,进一步明确任务清单和工作职责,提升基层法治建设工作水平;推动司法所规范化建设落地落实,全市296个司法所均已完成规范化建设,其中226个司法所评分达到70分以上,51个司法所被推荐为省级示范司法所。
推进规范立法,提高地方立法科学化水平
赣州老城区街道上,曾经杂乱无章的停车场景已大为改观,取而代之的是:路面平整洁净,泊位整齐划一,停车规范有序。
喜人变化,得益于《赣州市城市机动车停车管理条例》的出台实施。据了解,该《条例》是江西省首部关于规范城市机动车停车的地方性法规,也是赣州市首次开展“小快灵”立法工作的生动实践。立法过程中,我市立法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全市立法工作会议关于“积极开展‘小切口’‘小快灵’立法”的要求,在具体内容、核心制度、关键条款设计上下功夫,需要几条就定几条,几条管用就写几条,确保立得住、行得通、真管用。《条例》不设章节、仅列条款,在内容上体现“小而精”,以解决停车管理实际问题为切入点,直奔问题设置法规条款。“我们从群众最关心的问题入手,用法治手段解决民生痛点。”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负责人说。
良法善治,民之所向。2024年,我市聚焦推进民主法治建设,制定赣州市人民代表大会议事规则,规范会议制度和工作程序,推动民主决策规范化、科学化。探索建立政府立法联系点和立法咨询专家库制度,《赣州创新拓展“开门立法”让基层民意搭上立法“直通车”》法治实践项目获评江西省第二届“新时代江西十大法治实践”。扎实开展备案审查工作,赣州被省人大常委会列为深化拓展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试点地市。政府部门和乡镇街道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试点工作扎实推进,50个市直部门和章贡区等4个县(市、区)纳入了试点范围,2件纠错案例被编入省人大常委会《立法工作参考》。
“这些制度障碍的清除,让市场环境更加公平公正,我们企业发展更有信心了。”一位企业主高兴地说。2024年,我市认真组织法规规章清理工作,组织开展涉及不平等对待企业法律法规政策清理工作,审查涉企法规规章政策579件,修改涉及不平等对待企业的行政规范性文件、政策文件15件,废止27件。对上传江西数字人大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数据库及其他相关行政规范性文件进行再清理,清理市政府部门文件267个,其中继续有效220件,废止(含拟废止)28件,失效13件,拟修改3件,建议删减3件。
聚焦依法行政,推动法治政府建设提质增效
“真没想到,第一次违反交规没有被罚款,而是收到了一张温馨的提示单,提醒我加强学法,以后注意交通安全。”赣州一家企业的货车司机李师傅接到“首违不罚”通知书后说。
2024年,赣州推出“护企安商20条”,实施交通违法“首违不罚”“轻微免罚”制度。此举一经推出,便赢得来自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这一年,我市共减免罚款4500余万元,让执法变得既有力度又有温度。
“法者,天下之准绳也。”2024年,我市持续开展政法机关服务社会提质行动,构建起有利于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有力保障经济社会良性运行。推动12个重点行政执法领域大力整治执法不规范、执法不作为、逐利性执法等6个方面突出问题。全市建立“四张清单”688项,减免当事人罚款数额达1.32亿元。《探索构建县乡行政执法协调监督工作体系助力法治政府建设》荣获2024年度全国法治政府建设十大创新(培育)案例。
我市不断加强执法司法衔接配合,构建市检察院与行政机关行刑反向衔接机制,发出检察意见777件,行政机关作出行政处罚677件,“以罚代刑”等问题得到有效解决。进一步发挥知识产权检察办公室职能,通过行刑反向衔接办理知识产权综合履职案件12件,全市知识产权综合履职率持续提升。市中级法院、市检察院、市生态环境局联合召开生态损害赔偿案件协调会,形成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磋商工作合力,推动损害赔偿纠纷获得实质性化解。
同时,赣州充分发挥行政复议主渠道作用,市县两级政府常务会大力开展行政复议法专题学习,为认真贯彻执行新修订的行政复议法打下坚实基础。行政复议法修订实施以来,全市共收到行政复议申请2864件,同比增长91.57%;受理行政复议案件1835件,已办结1519件。2024年全市调解行政复议案件424件,调解率达27.91%,经复议后被诉案件153件,复议后被诉率为6.02%,行政复议实质性化解率达93.97%。
坚持法治为民,增强广大群众法治获得感
瑞金市“今朝检约”工作室探索实施“检察+调解”纠纷化解行动,被群众传为佳话。采用这一模式,检察官和调解员密切配合,从法律和情感两个层面入手,最近又成功化解了一起复杂的民事纠纷。“这种创新的调解方式,使问题解决得又快又好,让我们感受到了法律的公正和温暖。”当事人感激地说。
法治为民,解纷止争。瑞金市通过资源整合、力量下沉、关口前移,创新打造“今朝检约”矛盾纠纷化解工作室,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前端、解决在萌芽,全力打好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组合拳”,形成“检约解民怨、今朝更好看”的生动局面。2024年,“今朝检约”矛盾纠纷化解工作室入选全国基层检察院“一院一品”典型事例。这是我市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大力推进人民调解组织建设,激活基层治理“神经末梢”的生动实践。目前,全市共设立人民调解组织4564个,实现了乡镇(街道)、村(社区)人民调解组织全覆盖。2024年,全市人民调解组织共受理人民调解案件5.3万余件,调处成功率达97.4%,有力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积极推动组建全省首家由律师协会发起成立的商事调解中心,2024年中心共受理案件226件,调解成功50件,调成案件标的额达1600万元。
“这些法律知识很实用,对我来说帮助很大,谢谢你们来给我们普法。”近日,宁都县司法局青塘司法所的工作人员深入到青塘镇河背村开展普法宣传,重点针对农事管理中可能遇到的维权问题,普及相关法律知识,提升农民依法维权意识,受到当地群众的欢迎和点赞。
我市深入推进“八五”普法宣传,开展民法典等普法宣传活动8739场,参与群众超87万人次,有关经验做法登上了《法治日报》。全面落实中小学法治副校长制度,全市1899名干部获聘担任法治副校长。开展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等主题活动1430余场,参与师生超18万人次。2个县(区)被命名为省级守法普法示范县(区),1个县被推荐为全国守法普法示范县候选地区。推进“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向社区和园区拓展,2人获评全省十佳“法律明白人”,17人获评全省百优“法律明白人”。
为不断健全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我市积极打造“有法帮你”赣州品牌,组织开展“有法帮你、法治护苗”法治讲座;加强法律援助工作队伍建设,重新招聘35名值班律师,建立法律援助律师库,入库律师125人,举办12348热线值班律师交流培训,进一步提升服务质量,2024年全市受理法律援助案件11259件。(记者吴明河 通讯员黄珉 陈虹妤)
附件: